周國輝
摘 要:反壟斷法的應用是針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對經濟發展做好有效調整,實現社會經濟長遠發展和進步的關鍵。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如何對競爭經濟和法制經濟進行把握,使自由競爭在市場經濟中得以有效利用,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長遠發展的關鍵。文章結合當下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研究了反壟斷法的立法原則,力求使反壟斷法與我國經濟發展形勢保持一致性,為經濟快速發展和進步奠定基礎。
關鍵詞:反壟斷法;合理原則;效益原則
法制經濟是保證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關鍵,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根基。反壟斷法是法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反壟斷法的應用,立足于市場經濟發展形勢,注重把握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充分發揮競爭機制對市場經濟調整的作用,使資源能夠得到更加優化的配置,實現經濟的高效發展。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制度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進行反壟斷法立法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較多。同時,反壟斷法對西方法律借鑒較多,如何對“水土不服”問題進行解決,是反壟斷法立法必須考慮的要點。
1 反壟斷法的立法現狀
1.1 《反不正當競爭法》為反壟斷提供規范
反壟斷法在我國的發展,主要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為藍本,二者的相似度較高,但是《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之間又存在很大的差異,不能夠完全以《反不正當競爭法》作為反壟斷法應用。反壟斷立法過程中,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借鑒較多,并在很大程度上為反壟斷法提供了規范。從《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本質來看,其對不正當競爭部分和部分壟斷行為進行了合并,對市場壟斷行為進行了相應的闡述。如《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第二章規定了11種行為,其中將5種行為列為壟斷行為。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壟斷行為的闡述如下:公用企業等限制競爭行為、行政壟斷行為、低成本銷售行為、搭售行為、招投標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壟斷行為的立法,為反壟斷法立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為反壟斷法立法原則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1.2 地方性法規規定的反壟斷行為
反壟斷立法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的情況,對地方反壟斷法規進行了行政規定。現階段,包括了海南、四川、江蘇等地一些地方性立法機關制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實施辦法。
1.3 現有法律規定
在現有法律當中對反壟斷行為的規定,比較典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這兩部法律中,圍繞“價格”對壟斷行為進行了闡述,并以此對反壟斷立法進行了嘗試性的探索。
2 反壟斷立法原則依據
2.1 反壟斷法的價值取向
反壟斷法的產生,深受學術界學者們的關注,學者們對反壟斷法立法原則的探究,注重圍繞反壟斷法的價值取向問題展開。反壟斷法價值取向,結合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形勢,尤其是中小企業迅速發展,逐漸成為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反壟斷法立法,有利于對中小企業的利益進行保護,使中小企業能夠在競爭過程中,享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保證中小企業能夠得到較好的發展。同時,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來看,其將競爭機制引入,目的在于維護市場經濟的平穩發展,使資源能夠得到最優化的配置。競爭機制的存在,是保證市場經濟發展活力的關鍵,若是壟斷行為存在,將降低資源配置效率,給市場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阻礙。此外,經濟自由的價值取向,也是反壟斷立法把握的一個價值取向。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由”是其發展的生命力,而這種自由發展,必須保證商品的充足供應,消費者能夠進行多重選擇和自由選擇。反壟斷法的應用,可以為其提供可靠保障[1]。
2.2 發壟斷法規則的不確定性
反壟斷立法過程中,反壟斷法規則的不確定性,是反壟斷法立法必須考慮的一個要點。壟斷行為的產生,其受制于市場范圍。即市場競爭過程中,壟斷和競爭并非是絕對的,而是一種相對的關系,并且在一定情況下,二者交融并存。在進行反壟斷法立法過程中,市場存在以下幾點問題:①國內潛在競爭者;②產品相似性;③企業生產的轉移能力問題;④國內銷售的外資企業。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市場價格的波動性,成本和收益也受此影響,這就導致成本和利益發生較大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將使得一些優勢競爭者處于絕對的競爭優勢,這一行為能否以壟斷行為進行斷定,這給反壟斷立法帶來了較大的困難[2]。
2.3 國外立法經驗
反壟斷法立法過程中,國外對反壟斷法的研究比較透徹,通過對國內發壟斷法的學習和借鑒,為我國反壟斷立法可以提供有效的參考。例如美國在進行反壟斷法立法過程中,在《克萊頓法》、《聯邦貿易委員會法》中,對反壟斷問題進行了基本的闡述,對涉及違法行為如何處理進行了法律條文的規定。英國在《零售價格法》、《公平交易法》中,注重對壟斷情形進行調查和分析,為壟斷行為的處理提供參照。此外,在《限制貿易行為法》中就競爭者的利益進行了考慮,通過協議,保證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者能夠享有合法的權益。德國在《反限制競爭法》中,針對于反壟斷行為進行了一系列的系統化規定,對各種壟斷問題加以區分,并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保證市場競爭能夠有序進行。通過上述分析來看,國外在反壟斷法立法過程中,注重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使反壟斷法能夠發揮實際效用,以保證經濟競爭的有序進行[3]。
3 反壟斷法的立法原則分析
3.1 合理原則
在進行反壟斷法立法過程中,合理原則是我國反壟斷法立法必須堅持的一個原則。所謂的“合理”,即從客觀事實角度出發,能夠保證反壟斷法立法能夠符合實際需要,真正的體現在反壟斷行為遏制當中。反壟斷法立法需要保證法律條文規定規范,符合反壟斷法的宗旨和目標。同時,反壟斷法立法堅持合理原則,能夠保證反壟斷法在對反壟斷行為判斷過程中,能夠對壟斷行為的意圖、行為方式以及后果等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綜合性的判斷,從而對其是否構成違法進行確定。反壟斷法的合理原則的應用,其具體包括了以下幾點內容:一是在對某種行為或是狀態是否違背反壟斷法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反壟斷法的宗旨和目的進行考慮;二是壟斷違法行為的確認,需要結合多種因素進行判斷,不能就事論事;三是違法標準和尺度的確立,需要保持公平、適度、合理性,并在對問題處理時,能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國反壟斷立法在合理原則應用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調查費用較高,調查審理時間的不合理,給反壟斷法的應用帶來了較大的阻礙。我國反壟斷法立法過程中,要注重對國外經驗進行借鑒,采取合理原則進行反壟斷法立法。具體來說,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考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實施限制競爭行為,其出發點以及產生的后果怎樣,以此對企業是否違背反壟斷法進行判斷。在合理原則應用過程中,要考慮到企業是否對競爭進行了合理利用,是否對自由競爭進行了限制。圍繞合理原則,能夠對壟斷行為進行更加有效的區分,從而對壟斷違法行為進行打擊,以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加穩定、可靠地發展。
3.2 效益原則
效益原則是反壟斷法立法必須考慮的又一原則,效益原則要注重符合正義,并且為實現經濟高效益發展奠定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其目的在于解放生產力,能夠實現經濟高效益發展。效益為本是經濟建設的內在需求,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關鍵。反壟斷法建立,必須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進行把握,能夠對經濟發展目標和經濟發展趨勢進行判斷,從而為經濟的長遠發展和進步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效益原則應用于反壟斷法立法當中,使反壟斷法的內容更加科學,并且更能夠把握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了利益多元化的發展,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如何實現效益最大化目標成為其考慮的一個關鍵點。而在這一過程中,利益最大化促使一些企業排擠競爭對手,使競爭對手逐漸喪失發展能力。當市場經濟中剩下一家獨大的企業,其在參與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態度將變得消極。針對于這一情況,效益原則的應用,將注重對弱者進行保護,促進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對壟斷違法行為進行制止。反壟斷法立法對效益原則的把握,對競爭中的“弱者”予以了一定的保護和關注,為其提供了發展空間。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通過合法經營,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能力,可以使資源配置效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使市場經濟發展突出“效率性”和“效益性”。效益原則的應用,是市場經濟長遠發展和進步的關鍵和基礎,也是反壟斷法立法必須把握的一個重點內容,其是反壟斷法應用的核心。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反壟斷法立法原則的把握,為反壟斷法立法內容豐富,把握反壟斷法立法目標提供了指引,使反壟斷法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更好的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反壟斷法立法中堅持合理原則和效益原則,一方面考慮到了反壟斷法的合理性,在對壟斷違法行為進行確定過程中,需要從客觀事實進行考慮,對反壟斷法適用的合理性予以把握,從而對違法行為進行有效的打擊;另一方面,效益原則的應用,考慮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需要,為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提供了可靠指引,從而使反壟斷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
參考文獻
[1]張偉剛.美國反壟斷法的構建及對我國立法的啟示[J].開封大學學報,2005,(03):30-33.
[2]陳麗潔.中國反壟斷立法的現狀與問題[J].環球法律評論,2003,(01):44-48.
[3]周昀.關于我國反壟斷立法中的幾個問題[J].政法論壇,2001,(0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