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姍姍
摘 要:在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的確定上,我國采用的是折衷原則,然而該原則較為概況,審查實踐中需要基于面臨的實際問題以及所處的程序目的來適用該原則。作者結合相關規定和實際案例分析解釋了該折衷原則的基本含義,以及該折衷原則在授權、無效確權、侵權程序中的適用。
關鍵詞:權利要求解釋;保護范圍確定;折衷原則
我國專利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由此可知,在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的確定上,我國的法律規定基本上與歐洲一致,即采取的是折衷原則。
然而該原則在該法條中的限定卻是極為概括和上位的,盡管可以明確該條款包含了兩層含義,權利要求的內容占主導地位,同時兼顧說明書及附圖的解釋作用。然而,在什么情況下采用說明書和附圖進行解釋,這種解釋是否僅限于澄清性解釋還是應當擴展到整體方案的所有特征?在授權、無效確權、侵權程序中該折衷原則的使用是否需要保持一致還是應當具有不同的把握標準?下文筆者將結合相關規定來匯總一下在不同程序中如何把握對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解釋,并進一步結合案例予以分析,進而理解該原則的基本含義以及其在不同程序下的適用。
1 授權程序中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解釋
2010年版《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做了闡述:“說明書及其附圖主要用于清楚、完整地公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以使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理解和實施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其附圖還用于支持權利要求,并在確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時,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因此,在專利申請審查階段,包括實審、復審階段,應以權利要求書限定的內容來確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范圍,說明書和附圖的作用側重于幫助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案情的理解,同時也為權利要求提供支持和修改的依據[1]。
上述解釋原則取決于實審程序的主要目的,即促使一份本應該得到授權的申請文件得到恰當而穩定的授權。因此,以權利要求書限定的內容來確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范圍,有利于申請人通過意見陳述或者修改申請文件來解決和澄清問題,避免把不必要的問題遺留到后續的無效確權程序或者侵權程序,這對專利權人、公眾都是有利的。
2 無效確權、侵權程序中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解釋
2.1 相關規定及適用基本原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侵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定:
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權利要求的記載,結合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閱讀說明書及附圖后對權利要求的理解,確定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權利要求的內容。
第三條規定:
人民法院對于權利要求,可以運用說明書及附圖、權利要求書中的相關權利要求、專利審查檔案進行解釋。說明書對權利要求用語有特別界定的,從其特別界定。
以上述方法仍不能明確權利要求含義的,可以結合工具書、教科書等公知文獻以及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通常理解進行解釋。
基于此,通常情況下,權利要求中的術語應理解為該術語在所屬技術領域通常具有的含意,當說明書沒有進行特別界定的情況下,以及根據說明書充分公開的內容不能得出權利要求中采用的措詞和術語具有有別于本領域通常含義時,應當推定措詞和術語具有所屬領域中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后者主要排除實踐中非標準的但通用性較強的術語,這些術語實際代表的含義往往取決于實際案情的應用情況,此時應當結合專利申請所描述的技術方案來理解。例如,變換部分可以代表斬波、整流、逆變以及以上部分的總和,需要結合實際案情和整體方案去理解。
“說明書對權利要求用語有特別界定的,從其特別界定”一句意味著依據請求原則,無論是否與現有技術中通常具有的含義不一致,還是現有技術中并無明確定義,都需要根據申請人的本意去理解。
并且,從以上基本應用規則可知,內部證據優于外部證據。只有根據內部證據仍不能確定技術術語的含義時,才允許借助外部證據,即“結合工具書、教科書等公知文獻以及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通常理解進行解釋”確定技術術語的含義 [2]。
2.2 案例分析
案件索引: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8)一中行初字第631號,2008年8月20日判決;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08)高行終字第682號,2008年12月19日判決:
專利權人安德魯公司的名為“天線控制系統”的發明專利(下稱本專利)的獨立權利要求中的特征如下:14.一種天線系統,包括:天線,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發射元件和用于移動至少一個相位移動元件的部件、以改變提高給所述發射元件的信號的相位、以改變天線波束下傾的機電裝置;以及與所述天線不在一處的控制器,用于提供驅動信號給機電裝置以調整天線波束的下傾。同時,說明書第7頁關于權利要求14所述的天線系統有“相對移動一個或幾個相位移動元件的零件”的記載。之后,吳慧瑛以本專利權利要求14-24不符合2001年《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二十條第一款為由,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無效宣告請求。
專利復審委員會經審查認為:相位移動元件和相位移動元件的部件均有多個,根據說明書的記載不能直接地、毫無疑義地導出權利要求14中出現的“至少一個”是修飾相位移動元件而不是用來修飾相位移動元件的部件,且同時認定權利要求14缺少機電裝置的內部結構及其連接關系,也缺少機電裝置與天線系統中其他組成元件之間的連接關系,造成權利要求14不清楚,據此,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第10009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從語法結構上講,“至少一個”應當理解為修飾緊跟其后的詞語,即“相位移動元件”,而不應當理解為用于修飾“部件”。因此,權利要求14記載的“用于移動至少一個相位移動元件的部件”是清楚的。根據權利要求14記載的內容可知,機電裝置包括“用于移動至少一個相位移動元件的部件”,由控制器“提供驅動信號給機電裝置”,上述特征的記載限定了機電裝置、控制器的功能,同時也限定了機電裝置與相位移動單元的相互作用關系,結合說明書記載的內容,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確定請求保護的范圍。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原審判決予以維持[2]。
由該案例可知,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解釋首先由其記載內容為基準,必要時需要站在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角度,結合說明書和附圖對于具體實施方式、發明的目的和效果的解釋,以此來確定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3 后續程序對前審的影響
在實審、復審階段,以權利要求書限定的內容來確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范圍,有利于申請人通過意見陳述或者修改申請文件來解決和澄清問題,爭取以內部證據來完成對保護范圍的解釋。
盡管如上文所述以權利要求書限定的內容來確定保護范圍,但仍然不能忽視說明書及附圖的解釋作用,尤其在發明目的和發明效果方面的解釋,應以說明書及附圖的記載為重要依據,否則在認定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時會存在偏差。
專利復審委員會復審請求審查決定第1F199857號:權利要求1記載了特征“第一存儲裝置的管理和控制裝置(17,18),其限制所述可再充電電池的放電深度”。結合說明書記載的發明目的,即要解決的是無線通信系統的電源設備中采用常規充電電池具有泄漏電流大,發電機不能及時為電池補電,從而使得系統不能正常工作的技術問題,因此此處對于放電深度的理解,不應理解為傳統意義上的過放情形。然而審查員基于此錯誤理解,采用了屬于傳統意義上的過放保護的對比文件4評述了其創造性。這也直接導致了該駁回的直接撤回。
4 結論
通過上文的論述可以發現,在解讀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時,無論處于授權程序,還是處于無效確權、侵權程序中,基本原則是一致的,即以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同時也應結合說明書及附圖的解釋,這也符合請求原則。在結合說明書及附圖進行解釋時,前提是要站在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角度,尤其要重視說明書及附圖對于發明的目的和效果的解釋,以此為基礎來理解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整體技術方案,這樣才能準確確定每個技術特征實際含義,進而確定權利要求文字所限定的沒有放大或縮小的保護范圍。 這一點,無論處于哪個程序都是基本原則。
在對上述基本原則進行適用時,基于程序的目的不同、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解釋實際所起的作用不相同,對于如何解釋應有不同側重。在授權程序中,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解釋是為了給申請一個穩定的保護范圍,對于有授權前景的案件審查員應與申請人溝通協調,盡量修改、意見陳述以規避不必要的保護范圍認定分歧,爭取以內部證據來完成對保護范圍的解釋;在無效確權、侵權程序中,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解釋則用于確定是否落入保護范圍內,此時應結合內部證據、外部證據盡量還原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本意,避免因為對保護范圍的不準確解釋而造成專利權人、公眾的利益受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2010[J].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0(01)
[2]羅東川.中國專利案例精讀[J]. 商務印書館.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