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淞源
摘 要:我國的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與國外的經濟往來更加密切。在國際貿易體系中,國際金融投資占據著重要位置,成為各個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近幾年來,我國的綜合國力迅速提升,國際地位得到凸顯,帶動了亞太經濟的繁榮,亞太地區的國際投資額不斷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國際金融投資的格局。本文將具體探討國際金融投資的新特征與新問題,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國際金融投資;新特征;新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繁榮,吸引了更多的國際投資,實現了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對世界投資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亞太地區的投資熱度持續提升,經濟發展速度也在逐漸加快。我國是亞太地區的代表,也是世界五大國之一,在國際貿易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的消費市場龐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吸引了更多外商進行投資。在此背景下,為了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繁榮,必須探討國際金融投資的新特征和新問題。
1 國際金融投資的新特征
1.1 投資動機向生產和銷售并重方向轉變
對國際金融投資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投資者的投資動機向生產和銷售并重方向轉變。在以往的外商投資模式中,投資者把著眼點放在生產加工上。我國的人口基數較大,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1]。為了利用我國的廉價勞動力,節省生產成本,外商在我國建立了生產加工地,將加工之后的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近幾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投資者逐漸轉移視線,調整了自身的投資方案。以柯達公司為例,柯達公司投入了近十三億美元,大力開發了我國的國內市場,建立了遍及全國的生產點,逐漸形成系統的銷售網絡。以松下公司為例,松下公司在我國成立了生產加工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產品都在我國市場進行流通。以東芝公司為例,東芝公司在中國境內的銷售額占銷售總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為投資動機偏轉提供了依據。
1.2 產業鏈轉移速度加快
對國際金融投資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投資者的產業鏈轉移速度加快。在傳統投資鏈條中,外商應用我國的勞動力資源進行產品加工和組裝。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外商將整個產業鏈條轉入國內。很多外商在中國構建了母公司,在母公司的輻射下,大批工廠進入我國,帶動了產業鏈條的轉移。以汽車行業為例,我國擁有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國外汽車行業的母公司在中國落戶,相關的汽車零部件公司等也進入我國,發揮了企業的集群效應。博世公司是汽車行業中的巨頭,據不完全統計,博世公司在我國投資了二十家汽車加工廠,并在每年追加投資額,擴大了汽車生產輻射領域。大眾公司也是汽車行業的佼佼者,國內市場為大眾公司提供了發展機遇,使得相關配套企業也朝著我國云集。為了降低技術成本,許多外商在我國建立了技術研發機構。截止到2016年,外商的技術研發機構已經超過了1000家。外商研發機構呈現出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特點,我國一線城市的技術集成度最高,因此外商普遍將研發機構建立在上海、北京等地。外商研發機構的主要工作內容是根據市場信息變化,調整產品生產模式,研發新型產品,以此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3 服務業對外吸引度提升
對國際金融投資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服務業的對外吸引度提升。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加大了第三產業的比重。在政府支持下,外商也注意到了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潛力,開始加快投資涌入。在投資領域方面,商業流通一直是外商投資的重點。全球五百強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公司都在中國落戶安家,并逐漸擴大了經營規模。沿海城市集聚著最多的外商企業,對區域經濟起著重要的反作用。我國的經濟社會繁榮發展,金融機構的數量不斷增多,金融領域對外商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我國的外資銀行規模逐漸擴展,融資總額進一步增加。外商保險公司數量越來越多,市場占有率也在相應提升。
1.4 獨資、并購為主要投資戰略
對國際金融投資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獨資、并購為主要投資戰略。在進行投資時,外商綜合考慮了自身的經濟效益,選擇獨資和并購兩種形式。外商獨資占據著非常大的比重,獨資企業占據外商投資企業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以杜邦公司為例,杜邦公司構建了大量的分公司,總投資額達到了十億美元。在全國范圍內,杜邦公司形成了多家生產基地,最大產量可以超過二十萬噸。在進行并購時,外商會對我國的老牌產業進行優先考慮。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不斷加快,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為了減少自己的資金投入,外商選擇并購老牌企業,占據老牌企業的生產加工地。自推行對外開放戰略后,外資企業大量涌入國內,并購公司的數量越來越多。一些上市公司收益不佳,但地理位置、市場占有情況等仍具優勢,外商并購這些上市公司,可以延長上市公司的壽命,重新創造巨大的經濟產值[2]。
2 國際金融投資的新問題思考
2.1 積極利用外資,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
為了促進國際金融投資的發展,我國應該積極利用外資,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吸引了更多外商進行投資。目前來看,我國的外資規模已經屈居世界前列,但是外資利用率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必須挖掘外資的實用價值。具體來說,我國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我國應該對外資的質量進行評判,如果外資質量較好,可以適當擴大外資的輻射面積。如果外資質量較差,應該縮減外資規模。第二,我國應該促進外資與國民經濟的整合,將外資應用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中,實現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2.2 抓住新的發展機遇,實現產業結構優化
為了促進國際金融投資的發展,我國應該抓住新的發展機遇,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外商對我國進行投資,不僅會帶來資金,還會帶來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為了促進我國企業發展,必須吸收先進技術,創造更多技術成果。具體來說,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長期以來我國推行計劃經濟體制,給環境和資源帶來沉重壓力,為了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我國制定了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國策,在外商投資過程中,我國應該促進外資向高新技術產業匯聚,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第二,我國應該在基礎設施建設較好、智力水平較高的區域建立試點,以此實現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2.3 把握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促進服務領域的開放性
為了促進國際金融投資的發展,我國應該把握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促進服務領域的開放性。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和他國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我國的國際貿易水平進一步提升。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服務業正處在發展初期,為了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提升服務業的對外開放程度。具體來說,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應該把握服務業的開放順序,先實現基礎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再實現高精端服務業的對外開放。第二,要對金融市場進行監管,發揮政府服務職能,確保國民經濟效益不會受到損害。
2.4 拓展外資渠道,實現產業資本化發展
為了促進國際金融投資的發展,我國應該拓展外資渠道,實現產業資本化發展。就目前來看,外商獨資和并購是最主要的投資方式之一。投資渠道的狹窄限制了外資的高效利用,我國應該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現狀,促進產業的資本化。具體來說,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我國應該建立健全外商投資制度,擴大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第二,我國應該對內地企業資歷進行審核,選拔資信狀況較好的企業在國際市場發行證券。第三,我國應該對外債進行高效利用,保障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
2.5 加強招商引資規范,改善投資環境
為了促進國際金融投資的發展,我國應該加強招商引資規范,改善投資環境。投資環境直接影響著外商的投資意愿,我國制定了行政許可法律,明確了外商引資的流程。我國應該進一步提高外商引資效率,優化市場環境。具體來說,我國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我國應該對外商的知識成果進行保護,利用知識產權法,保護外商的管理技術等。第二,我國應該加大懲處力度,對破壞市場環境的個人和組織進行嚴肅處罰。第三,我國政府應該規范外商企業的競爭行為,避免企業惡性競爭阻礙經濟發展。第四,我國應該對優惠政策進行調整,為不同類型的企業提供不同的福利待遇。第五,我國應該借鑒發達國家招商引資的經驗,形成專業中介機構,實現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的長效合作。
2.6 做好外資引導,加強監管
為了促進國際金融投資的發展,我國應該做好外資引導,加強監管。政府有重要的監管職能,可以穩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秩序,對不法行為進行懲治。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環境詭譎多變,只有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變化,引導外商投資行為,才能實現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具體來說,我國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我國應該進一步完善與外商投資相關的法律條例,為外商提供具體的產業指導。第二,我國應該對外資項目進行審核,如果外資項目過熱,應該限制投資者的數額,降低投資項目的熱度[3]。第三,我國應該嚴禁外商資本擴張行為,并利用國際貿易法律法規,追究利益主體的責任。第四,我國應該提高市場準入門檻,考察外商投資項目的經濟污染情況、資源浪費情況等等,規范審批程序。第五,我國應該明確外商企業的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促進外商企業的互通,形成良性競爭的發展模式。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往來更加密切。我國的亞太地區的代表,自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的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對外資吸引力持續加大。在新的國際金融背景下,外商投資動機、方式、戰略等都出現了一些新變化。為了提高我國的對外貿易水平,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必須實現外資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穩定國內金融投資市場的秩序。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青島市中心支行課題組,王麗艷.企業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的金融服務策略研究[A]..2015年山東省金融學會重點研究課題成果[C].:,2015:9.
[2]江永清.“政策結”問題:政策科學值得關注的新命題——基于我國政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實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05:20-25.
[3]馬之騆.當代國際金融問題講座——第七講國際金融市場的新發展:外幣期貨市場與外幣期權市場[J].世界經濟文匯,2013,04: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