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摘 要:以福建泉州戴云山隧道塌方案例為依托,分析長管棚支護技術在公路隧道工程中的應用。同時,針對戴云山隧道出現的塌方問題,筆者歸納成因的幾種可能性,并提出專項處理方案,僅供參考。
關鍵詞:戴云山隧道;支護厚度;監控量測;專項整治方案
1 工程概況
廈沙高速公路戴云山隧道,設計為分離式雙向四車道,隧道左線起訖樁號ZK78+867~ZK84+704(長度為5837米),右線YK78+850~YK84+700(長度為5850米)。沿線基巖大多為侏羅系南園組的凝灰熔巖和燕山晚期(γ53)侵入的花崗巖,局部為侏羅系梨山組砂巖;中、低山坡地廣泛上覆有第四系坡殘積土層。洞口地段V級圍巖地質條件較差,圍巖結構多為板巖,風化程度高,呈破碎粉砂狀,結構穩定性極差。掘進施工后正洞壁巖存在剝離現象,成洞效果不佳,嚴重阻礙施工進展。
2 洞口長管棚支護施工設計
隧道出口段近山坡坡邊,山坡坡度約為35°~40°,左洞出口左側有小滑塌H315-2,規模較小,斜坡上覆蓋薄層殘坡積層,厚度不均,約為1.0~8.2m,下為全、強風化巖等,洞口上覆土層較厚,地下水位高于設計洞頂,工程地質條件較差,上部薄層巖土層強度較低,洞門段洞頂及仰坡表層為殘坡積與強風化土層,施工時易產生小面積坍塌、掉塊。因此,進洞之前施做30m長管棚。
2.1 設計參數
導管規格:熱軋無縫鋼管,外徑159mm,壁厚8mm。
管距:環向間距40cm。
傾角:外插角以1°為宜。大管棚每環施作長度為60m,鋼管前段呈錐形。
導向管規格:熱軋無縫鋼管,外徑194mm,壁厚5mm。
鋼管內設置鋼筋籠,鋼筋籠主要由三根主筋和固定環組成,主筋直徑為18mm,鋼筋之間每35cm間距用3cm長Φ50鋼管連接,鋼管壁厚3.5mm。
鋼管上鉆注漿孔,孔徑16mm,孔縱向間距為20cm,呈梅花形布置,尾部留大于等于100cm的不鉆孔的止漿段。
2.2 注漿設計
灌注漿液:水泥漿液,有時也可采用水泥玻璃雙液漿。
注漿參數:水泥漿、水灰比為1:1(重量比),注漿壓力為2.0MPa~2.5MPa。
注漿擴散半徑:大于等于0.5m。
為了積累鋼管注漿施工經驗和合理化注漿參數,需要在注漿前進行現場注漿試驗。單根鋼管注漿量為:Q=π·γ2·L+π·R2·L·η·α·β。式中,r為鋼管半徑;L為鋼管總長度;R為漿液擴散半徑,取0.5m;η為地層孔隙率,堆積體經測試為12%;α為漿液有效充填率,取0.9;β為漿液損耗系數,取1.15。經計算單根鋼管注漿量Q=6.927m3。
3 隧道塌腔處理
戴云山隧道施工為進出口對向掘進,2015年3月19日晚22:00許,出口端左線隧道ZK84+630掌子面頂部出現掉渣情況,約2分鐘后塌方,現場并無人員傷亡和設備損毀。按照量測數據可知,塌方里程段為ZK84+630~ZK84+620,約10m,總塌方面積為15m×15m,縱向貫深約10m,總塌方土石方量約1500立方。塌方自拱頂至地表巖體呈明顯下沉形態,頂部出現橢圓天窗,如圖1所示。已施作初期支護鋼拱架自拱腰部位直接折斷,邊墻部位因塌方影響嚴重變形。塌方土石方沿著隧道走向坡積20m,周邊圍巖仍松散不穩定,存在二次塌方的可能。
塌方事故發生期間,掌子面掘進里程約為ZK84+500,下導坑(即仰拱)里程約為ZK84+560,此部分襯砌混凝土并未完成施工。
4 塌方處理措施
4.1 塌方影響段處理
(1)正洞徑向注漿加固處理。塌方影響段ZK84+650~ZK84+610為預防塌方擴大,須施作徑向注漿。采用Φ22打孔鋼管作為注漿導管,每根長約4m,以1.5m間距梅花狀分布,徑向注入水泥~水玻璃雙液漿;
(2)正洞空前鎖口處理。空腔邊緣增設2榀I22a鋼拱架予以鎖口,拱腳位置各設置4根所腳錨管;
(3)塌腔邊坡噴射混凝土。塌腔邊坡陡峭,為避免出現掉塊現象,應以1:0.5刷坡處置,并對坡面噴射15cm厚C25混凝土。需注意,施工中應為邊坡角留出踏步和富余的施工平臺。
4.2 塌方段處理
(1)利用環形掘進預留核心土施工方法,開挖塌方堆積體,并以人工風鎬配合小型機械施工。每個開挖進尺須控制不超過50cm,及時跟換已損鋼拱架。鋼拱架連接筋采用Φ22鋼筋,平均間距50cm。布設Φ8鋼筋網片,網格間隔20cm×20cm。未發生塌方邊墻支護面增設徑向錨桿,具體規格遵循設計施工圖紙;
(2)開挖一定進尺以后,鋼拱架頂部安設外模,模板采用3cm厚木模,外側則利用鋼筋予以加固,模板縫隙緊密確保不漏漿。最后,噴射25cm厚C30混凝土;
(3)開挖至掌子面位置,施作加固支護確保圍巖前壁穩定性,即拱頂140°位置加設雙排Φ42超前注漿小導管,每根長約4m,平均間距40cm,環向搭接距離為1m,上層外插角度不超過35°,下層外插角度不超過10°。另外,已剝離初期支護面須復噴混凝土,厚度要求達到設計標準。
4.3 塌腔回填處理
塌方段圍巖結構趨于穩定后,下導坑、襯砌混凝土和拱墻防排水設施即可施工。襯砌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且模板臺車未移位,可對塌腔予以回填處置。以坍渣作為主要回填料,對稱分層回填并夯實。臨近表層須設置50cm后隔水黏土層,避免地表水滲透隧道圍護結構層,表層土須以腐殖土加以覆蓋。塌腔回填處理完畢,塌方段地表臨近1m位置挖筑0.4m×0.3m截水溝,預防地表水滲入塌腔回填體。
4.4 監控量測
塌方處置整個過程均需對洞內、地表做嚴格的監控量測,及時收集反饋信息,用于后續施工指導。
(1)洞內周邊收斂、拱頂下沉量測隧道內共布置兩條水平測線、兩條斜測線、一條拱頂下沉線。監控范圍ZK84+650~ZK84+610,縱向5m一個斷面,每天觀測一次,如圖3所示;
(2)地表沉降觀測。a.塌方腔回填結束前:在ZK84+660~ZK84+600里程段縱向10m、橫向5m布置測點,橫向布置范圍為隧道中線兩側15m范圍,每天觀測一次,如圖4所示。b.塌方腔回填結束后:在ZK84+630~ZK84+620里程段按上述方案布點觀測。
(3)監控要求。監控量測嚴格遵循相關設計規范及標準,每日量測工作完成后及時分析數據,并向現場技術人員和相關負責人及時反饋和交底。如洞內水平收斂超過5mm/d或者是地表監測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告知現場人員迅速撤場,同時向上級領導匯報。塌方事故段處理完畢,洞內收斂不超過0.2mm/d可暫停監控。
5 結語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階段作為國家交通建設極為關鍵的一環,保證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是高速公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序行進。本文結合青海花久知亥代隧道塌方案例,分析塌方與襯砌厚度不足的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預防與處理措施,從其實踐結果來看,所用技術方案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闊,王瑞.蛟嶺隧道洞頂塌方區地震探測[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1(01):97~99.
[2]張春光.大斷面黃土隧道塌方處理[J].現代交通技術,2011(05):60~62.
[3]趙學新.鐵路隧道施工監測淺析[J].山西建筑,2010(25):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