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朋曉
摘 要: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公路建設步伐越來越大。近年來,我國公路總里程不斷增長,汽車保有量持續增加,公路在國民經濟綜合運輸體系中的位置愈來愈重要。伴隨著公路的高速發展,公路污染、公路對周邊環境影響等問題也大量凸現出來。如何面對公路建設產生的環境問題,如何按照現階段我國實際情況,分析評價公路建設各階段對環境的作用與影響,采取何種措施減少或杜絕公路環境污染、恢復路域生態損失。這是擺在我們廣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關鍵詞:公路工程;環境保護;施工措施
1 公路環境保護的概況
環境是指人類和生物生存的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對環境的定義是: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勝古跡、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按照環境的自然和社會屬性分類,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于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1989年5月,聯合國環境署第15屆理事會通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明確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認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維護和改善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對照上述定義,公路環境保護是基于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調節與控制“公路工程與路域環境”對立統一關系的發生與發展。公路環境保護由兩項基本工作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對環境產生的各種影響及其影響的程度和范圍,根據需要采取專門的環境保護措施,積極開展環境保護的有關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設計、施工及運營管理過程中,注意凸顯公路各組成部分的環保功能,使公路在運輸功能發揮的同時,對沿線環境的負影響最小。
2 公路環境保護工程防治措施分析
1、空氣污染的防治措施
公路施工中產生的揚塵、車輛尾氣及瀝青混凝土的煙氣會影響空氣質量產生空氣污染,影響施工人員的身體健康、農作物的生長。
瀝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灰土盡量采用集中拌和方法,合理安排瀝青混凝土拌和場,采用先進的瀝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拌和裝置,并配備除塵設備、瀝青煙氣凈化和排放設施。拌和場不得選在環境敏感點上風向,宜選在下風向且距離應在300m以上。水泥、石灰、礦粉要有指定地點堆置,并且應采取密封存放的方式,控制其揚塵,存放點地面應作硬化處理。回收粉塵若不能使用,應制定相應處理措施,不得隨意傾倒。要充分考慮瀝青煙氣的有害性,避開人類活動密集區、養殖場及敏感植物群類。瀝青拌和設備、導熱油、燃油貯存罐及連接管道應確保密封、防止泄漏。運輸揚塵防治應科學選擇運輸路線,加強運輸管理,保證汽車安全、文明、按規定車速行駛;運輸道路應定時灑水。土、水泥、石灰等材料運輸時禁止超載,并蓋篷布,如有撒落,應派人立即清除。水泥和混凝土運輸應采用密封罐車,采用敞篷車運輸時,應將車上物料用篷布遮蓋嚴密尤其多風天氣。
2、施工噪聲污染的防治措施
施工人員生活區、大型施工場院地以及水泥混凝土拌和場、瀝青混凝土拌和場、碎石場的選址時,應盡可能遠離學校、醫院、幼兒園、敬老院、居民集中區等環境敏感點,最好在300m以上,如果達不到此要求,可對強噪聲源采取消聲、隔聲、減振等措施;施工盡可能選用低噪聲、低振動的施工工藝。學校、醫院、幼兒園、敬老院、居民集中區等環境敏感點附近施工時應采取在施工場界設置臨時隔聲圍護;高噪聲作業避開學校的上課時段、醫院及敬老院的午間休息時段;夜間停止包括打樁在內的高噪聲(高振動)作業,確需連續作業的,應報當地環保部門批準,并公告居民;利用學校的固定節假日、寒暑假進行某些特定的高噪聲作業;夜間不準開山放炮。
3、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公路施工對水環境的污染物主要是施工排放的生產廢水和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為防治施工中水污染,材料倉庫和臨時材料堆放場要防止物料散漏污染,倉庫四周應有疏水溝系,防止雨水浸濕,水流引起物料流失;瀝青、油料、化學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沖刷進入水體;污水匯集后沉淀處理,不得直接排放;鉆孔灌注樁泥漿其懸浮物含量大,需建沉降池,懸浮物進行沉淀合格后排放;混凝土攪拌車應定點清洗,設置臨時沉淀池對清洗沉淀處理后方能外排,有條件者也可采取水回收處理后循環使用;在防滲漏和加固地層所采用的化學漿料,盡量選用毒性小、污染少的注漿材料,盡量避免漿液流入地面水系和人畜飲用水源;污水處理后如排入市政管網的及附近水體。
4、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公路施工應盡量減少水土流失的產生,水土保持應與公路建設相結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以防為主,開發建設與防治并重,邊開發邊防治,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重點治理與一般防護相結合的原則治理水土流失。使新增水土得到有效控制,項目區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減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首先,根據實際填挖土質,合理的設置邊坡坡度;合理的設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現場臨時排水系統,及時疏導雨水,以減少雨水對挖填土坡坡面的沖蝕;然后應集中取土場取料,切忌隨意布置小料場,對山坡及植被任意破壞,既影響環境面貌,也容易產生方滑坡;最后還要注意臨時施工道路的開辟會破壞地表植被,包括耕地、園林、林地以及牧草地等,要在建設的過程中就注意對于生態的保護。
3 公路環境保護工程效果評價分析
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是決策和開發建設活動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一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建設項目、區域開發計劃及國家政策實施后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和估計。我國目前只做前兩項工作。通過對公路建設所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識別、預測和評價,以提出合適的清除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措施和對策。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礎性公共設施,所以修建公路對區域環境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評價擬建公路可能對區域環境質量產生的影響、影響的程度和采取的對策。
根據公路建設項目線長面廣的特點,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一般采用點線結合,以點帶線,突出環境敏感點、敏感區域的評價方法,對大氣、噪聲環境采用模式計算和類比分析法,對生態環境、水環境、社會經濟環境則采用調查分析法。一個有效的運輸系統應當是其所產生的社會凈效益最大,即用最少的資源成本取得人便于行、貨暢其流的效果,同時減少或避免對環境的破壞。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門科學。通過對公路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不僅可以為公路環保設計、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而且還為采取適合的環保措施提供了界定尺度,提升了公眾的環保意識。環保措施的效果可在環境影響評價基礎上,綜合兩方面因素考慮:一是處理環境污染的多少及保護環境空間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滿足國家規定標準的程度有多大。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公路施工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樣問題相互交錯,涉及面廣,想要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保證與自然的和諧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對于公路的環境保護施工的任務十分艱巨。只有做到公路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才能促進公路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最終實現公路投資項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滿足人民便捷、安全出行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杜榮海.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研究——以錦州市為例[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7(02)
[2]杜榮海.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若干問題探討[J].蘇婷.低碳世界.2016(21)
[3]邊巴次仁.我區公路建設及養護中的環境保護措施現狀及對策探析[J].西藏科技.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