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秋明
摘 要:我們知道,在文學四大樣式中,詩歌這種文學樣式有一個最大的特征,那就是給讀者最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也就使詩歌具有意蘊美。“一切情景語皆情語”、“詩即言情”,這也說明詩歌是用來抒情,很多是通過景物描寫來通情達意的。因而也就形成詩歌的情感美,本文淺析我們應如何來感受中國古典詩歌所包孕的意蘊美和情感美。
關鍵詞:古典詩歌;意蘊情感美
行家都知曉,創作詩歌,工夫在詩外;欣賞詩歌,工夫同樣在詩外。要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蘊美和情感美,其實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的。
首先,要用讀者的切身體會接納,揣測、考證、探究、追溯、反求作者或者作品所表達的原意。在解說、欣賞詩歌的時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詞,應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品本意。
在這里,要正確理解字義、詞義、更要注意對古典詩歌中常用詞語的特定含義的理解。我們知道,由于歷史的積淀,人們的習慣用法,有一些詞語便具了特定的內涵,以便形成了一種能夠承載詩人某種情感的特定意象。最常見的,如月亮,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撩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這是一首月下懷人的情詩,它對我國以月喻美人、以月來表達情思的詩歌傳統具有開創意義。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月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句詩以非常委婉含蓄的疑問向讀者發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情,比較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此刻漂泊在外而對故人、故鄉的深切真摯的思念。關于月亮,它已經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良好祝愿出發,寫兄弟之情。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這類思鄉類意象還有許多,如鴻雁,它是候鳥,每年秋天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鴻雁傳情。如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如元代《西廂記》結尾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是“碧云天,黃花地,西風景,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了千古絕唱。又如“莼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雙鯉,鯉魚代指書信(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此外還有行為類思鄉意象。如“搗衣”,也表達對親人的牽掛。“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描寫的就是這種情狀。此外,表達送別時依依不舍或別后的思念的意象也有好多耳熟能詳。楊柳,“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長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南浦,“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酒,“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象愁若類,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鵑鳥、斜陽、黍離、草木這類意象都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抒懷類意象,如菊花、梅花、松柏、竹、冰雪、白云等意象或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愛情類意象,如紅豆、蓮、連理枝、比翼鳥、秋水等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戰爭類意象,如投筆、長城、樓蘭、柳營、清纓、羌笛等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向往。詩歌閑適類的意象,如五柳、東籬、三徑等或表達清閑恬談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其實,不少意象是有著豐富的多樣的寓意。這些意象構成詩歌的意蘊美。
讀者要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主觀感受融入詩歌的欣賞過程中,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可以想象,我們如果沒有游歷黃山這樣的險絕山路,我們可能很難體會唐朝李白所寫的《蜀道難》中“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連峰去天不盈尺,孤松倒掛倚絕壁”的蜀道之難的。它應驗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詩歌的主題。因此,只有用自己的生活的經驗去理解詩歌,才能真正領會作品中的生活情趣,也只有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主觀感受融入到欣賞過程當中去,有時甚至超越原詩,說不定會獲得新的旨趣。不是嗎?我們讀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里寫出了詩人在北固山下的所見所感,殘夜未盡,一輪紅日從海上涌現,江南的春天似乎來得特別早,春天的根芽仿佛從舊年底就已經埋伏下來。而后人卻把自己的主觀感受融入其中,賦予了古詩新的寓意。
其次,欣賞詩歌的意蘊和情感,要從作者生活狀況、思想狀況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和背景入手, 那么就必須盡量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進行全面的了解。也要盡量利用現存的各種史料和后人的評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靈歷程和精神世界。我們學習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讀者就必需聯系當時的時代特征以及作者生平遭遇。本詞作于乾道四到六年(1168-1170)間建康通判任上。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做了一個建康通判,不得一遂報國之志,只好在登臨周覽之際,一抒郁結于心頭的悲憤、郁郁不得志之情。了解這些,才可以真正體會詞中“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所包含的那種壯志難酬的愁悶。
詩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寫于不同時期、地點的作品會呈現出不同的情感基調和旨趣。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境界優美清新,風格明快,表達詩人少女時期的那種天真、率直與浪漫的情趣和心境。而她的詩《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文詞清麗,抒發了詞人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體現了其悲涼獨處的內心感受,體現了其哀婉悱惻的風格。這詞寫的是李清照與趙明誠分別后對丈夫的綿綿思念。而詩人到了晚年,遭遇國破家亡的打擊,詩風也變為凄愴悲涼。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所以階段不同,情感懸殊,當然時代不同,精神也迥異。詩歌能反映特定時代的社會風氣和時代精神。我們在全面了解作者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宗教、風俗等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內容和主題。
結束語
因此,要欣賞詩歌的意蘊和情感之美,讀者須必揣測詩作,然后走進作者心里,主客相融滋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