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摘 要:近些年來,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fā)展。人工智能的出現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但是也給各行各業(yè)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本文在分析現階段人工智能在法律領域的發(fā)展狀況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人工智能帶給法律行業(yè)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人工智能;法律行業(yè);機遇和挑戰(zhàn);對策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全球逐步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使各個行業(yè)不得不重新思考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法律界的人士認為法律行業(yè)很難受到人工智能的沖擊,原因在于無論是律師還是法官,他們所面對的案件都是不同的,都需要依靠自身的經驗和主觀判斷來判案。進一步說,每個案件具體適用何種法律,應該做出何種判決,是已經提前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人不能做到的。但是“阿法狗”機器人的出現,讓法律界人士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一問題。人工智能最大的特點是深度學習的能力,主要是通過模擬人類神經元的網絡來實現。而且國內外部分企業(yè)已經將人工智能引入法律的實踐工作中來。總的來說,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既給法律行業(yè)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挑戰(zhàn)。
1 法律界人工智能發(fā)展情況概述
1.1 人工智能發(fā)展動因分析
人工智能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逐步進入大眾的視野,但是近些年來才開始在法律領域嶄露頭角。筆者認為人工智能能夠在法律領域實現飛速的發(fā)展,主要有如下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法律實踐自身的需求。具體來說,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會不斷涌現出現新的法律關系,也會產生很多以往沒有的新案件。因此法律需要新的思維工具來輔助辦案,否則法律工作者很難在日益增多的案件中更加公正高效的完成工作。二是人工智能進一步發(fā)展的需要。由于法律工作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大量的法律知識,而人工智能未來的發(fā)展方面就是更加智能化的幫助人類,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者更傾向在法律領域進一步開展研究。
1.2 法律界人工智能發(fā)展情況概述
現階段,法律界人工智能主要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和文本分析以及數據整合領域取得了相應的發(fā)展。雖然人工智能在法律領域才剛剛起步,技術發(fā)展水平不高,但是已經促使法律行業(yè)的有關功能初步轉型,甚至使得一定數量的中小律所出現了生存危機。舉例來說,美國Blackstone Discovery公司研發(fā)出的法律文本分析系統(tǒng),對整個律師界造成了極大的沖擊。這個系統(tǒng)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對150萬份法律文件的分析,而且成本僅僅約為10萬美元,最重要的是和人工分析相比準確度高出約40%。總體來看,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在給法律界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
2 人工智能給法律行業(yè)帶來的挑戰(zhàn)
2.1 簡單初級的工作崗位會被替代
法律工作中存在很多簡單初級的數據處理工作。主要是在法律檢索、文件審閱和案件預測這幾大領域。這些工作的共同點是內容重復簡單,多是有通用的完成方式,不需要耗費過多的精力進行智力加工。因此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通過人工智能來完成上述工作,可以極大地縮短工作時間,節(jié)省經費。
例如在法律檢索的工作領域,雖然絕大多數的律師通過不同類型的法律數據庫來開展法律檢索工作,但是還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IBM公司研究開發(fā)出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律師ROSS。ROSS可以進行法律檢索、提供特定的、分析性的回答。目前已經有大約10家律所將 ROSS引入實際的法律工作中。除此之外,很多律所也雇傭了和 ROSS相類似的法律類“數字助理”來協助開展工作。
2.2 缺乏系統(tǒng)的人工智能法律體系
2015年7月,德國大眾汽車制造廠的“機器人殺人”事件引發(fā)了法律界對人工智能犯罪問題的思考。案件具體事實如下:一名工人在安裝和調制機器人的過程中,突然遭到機器人的打擊,最終造成了胸部重傷的結果。相關人工智能的專家認為由于現有技術發(fā)展的局限性,不能將責任歸因于機器人,因為他們還沒能達到自我決策的狀態(tài)。但是2016年2月,Google研發(fā)的無人駕駛汽車在美國加州山景城測試的過程中和一輛正常行駛的公交大巴相撞,造成大巴受損。美國有關專家卻認為,根據美國聯邦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用于自動駕駛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可以被視為司機。
從上述兩個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國家對人工智能犯罪的處理標準有所不同。由于人工智能行業(yè)還處在逐漸發(fā)展的過程中,因此出現了很多新的法律關系和法律問題。具體如何地適用法律,適用何種法律都缺乏統(tǒng)一的指導。筆者認為關于人工智能領域的法律應用和制定問題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
3 人工智能給法律行業(yè)帶來的機遇
3.1 人工智能有利于增強法律服務的質量
筆者認為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律師可以更為專心地處理復雜疑難的法律問題,在降低工作成本的同時,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時由于律師的工作量相對減輕,律師服務的可負擔性會相應的增加。除此以外,人工智能協助辦案有利于提高辦案的準確性。芝加哥肯特法學院教授以美國最高法院近60年來的行為數據作基礎,研究開發(fā)了一個預測美國最高法院行為的數據模型。該模型以接近七成的正確率預測了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是會維持還是會推翻下級法院的裁決。
3.2 人工智能有利于解決法律援助資源不足的問題
法律服務市場相對于其他領域來說最大的缺陷就是過高的服務成本。在高額的成本下,很多企業(yè)和個人最終會選擇其他途徑來解決糾紛而在遇到法律問題時不會尋求律師和律所的幫助。由此產生了正義可得性危機(access to justice crisis)。人工智能的出現有利于改變這種情況。由于人工智能提供的法律服務相對來說相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可以幫助大量的企業(yè)和個人獲得類似咨詢和合同等方面的法律服務,為其解決糾紛提供更多的途徑。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能夠給無力負擔訴訟費用的當事人提供相應的法律援助服務,解決在實踐中法律援助團隊因為工作量過大,而以沒有時間為由拒絕為窮人提供援助的問題。筆者認為從尊重當事人的意志出發(fā),需要法律援助者可以自主選擇是由律師還是人工智能來提供相關的法律援助。
3.3 人工智能有利于實現社會的無訟化
我國自法律出現以來,一直秉持無訟和息訟的理念,而人工智能介入法律行業(yè)有助于進一步實現這一目標。舉例來說,國外的電子商務網站eBay將大量的爭議提交給軟件處理,由軟件自動進行審理和裁決。僅僅通過一個APP軟件或者聊天式機器人,各方就可以完成有關案件事實的調查問卷并提交相關的電子證據。我國的淘寶網也引入了類似的在線爭議解決機制。
總的來說,隨著人工智能普及程度的加深,包括遺囑、合同和離婚在內的多種法律爭議都可以通過類似的方式解決。加之人工智能裁判系統(tǒng)和人類法官相比,不會受到各種主觀因素的干擾,因此可以確保案件審判結果的一致性和統(tǒng)一性。除此之外,智能的合同管理系統(tǒng)可以通過及時便捷地監(jiān)測雙方的行為來確定是否違約,并進行相應的處理,避免在糾紛出現后通過訴諸法庭的方式進行解決。上述數字化爭議解決途徑有利于避免訴訟的擴大化,可以更好地實現我國無訟的目標。
4 對策和建議
如前文所述,雖然人工智能介入法律領域會造成部分法律從業(yè)人員,諸如實習律師和律師助理的失業(yè),甚至取代律師處理類似咨詢、離婚案件等需要做大量檢索工作的法律事務。但是現階段并沒有充足的證據表明人工智能會在較大的范圍內取代律師,因此筆者認為人工智能更多的是作為律師的合作者而不是競爭者。面對人工智能帶給法律行業(yè)的機遇和挑戰(zhàn),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4.1 建立一套獨立完整的人工智能法律體系
針對涉及到的人工智能的有爭議的案件中,筆者經過調查研究認為最根本的問題是:現階段我國沒有一套專門針對“人工智能”定罪量刑的法律體系。由于人工智能還處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現在出現的法律案件相對較少,法院通過系統(tǒng)的研究可以提出最終的解決方案。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針對個別的案件,采取有關的法律解釋和審判是不能從根源上來解決問題的。因此筆者認為,第一,應該清楚的界定研發(fā)者和運營者以及使用者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各主體在具體案件中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其次,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來劃定“人工智能”是否能夠成為法律主體。同時,建立健全維護個人數據安全和隱私安全的合理機制,加強對人工智能程序的審查批準機制。
4.2 正確處理人工智能和法律人員的關系
從法律從業(yè)者角度來說,應該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知識,讓更多的法律人深度參與進來。人工智能想要取得更好的發(fā)展,離不開更加專業(yè)的人工訓練。工程師可以解決算法方面的問題,但在機器的深入學習方面,需要有經驗的法律人做指導。現階段人工智能技術還不成熟,需要具備專業(yè)法律知識的人員參與編制,因此想要實現人工智能和法律行業(yè)更好的融合,需要法律人士自身專業(yè)知識的提高。
從人工智能的角度來看,需要進一步加強機器在法律領域的深度學習能力。具體來說:一是公檢法系統(tǒng)要為其提供充足的數據,同時確保數據的質量。人工智能只有收集了包括法院、檢察院和律師行業(yè)在內的各類數據,才能通過關聯比對和系統(tǒng)篩選與融合,進一步開展分析活動。二是研究人員需要提取共性的規(guī)則,研發(fā)科學算法。這里的規(guī)則不但包括了大量的法律、司法解釋、指導性案例和參考性案例,也包括從海量文書中提取出來的裁判規(guī)則和共性因素。而這一工作除了工程師自身的努力之外,更需要法律人士的專業(yè)指導。
參考文獻
[1]王占偉.人工智能發(fā)展面臨的法律挑戰(zhàn)[DB/OL],2016-4-20,
[2]吳學安.人工智能,行走在法律的風口浪尖上[DB/OL],2017-3-7
[3]張艷.人工智能給法律帶來四大挑戰(zhàn)[J].社會科學報,2016(0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