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蕾
一、杜威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
1.關于教育本質
杜威的觀點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所倡導的一種“新生活”。他明確地講:“既然教育并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與過富有成效和本身有意義的生活的過程是一致的,它所能提供的唯一最終價值正是生活的過程本身”。因此杜威強調的生活是現在的、兒童的生活,他要求教育重視兒童現在生活的內在價值,使兒童從目前的生活中得到樂趣,而不僅僅將現在的生活視為另一種生活作準備的工具和手段。他所希望的教育本身是一種美好的生活,與現實生活相互聯系,同時教育是促進美好生活的積極手段。從這個觀點出發,杜威提出了“學校即社會”這一原則,他要求把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使學校與現有社會制度一樣的環境,以便培養能完全適應眼前生活的人,這是“教育即生活”的一個方面。 所謂“教育即成長”,他并沒有要把教育與生長相混同,它詮釋了一種新的教育觀和發展觀。教育是促進本能生長的過程,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將兒童從被動的、被壓抑的狀態下解放出來。他指出兒童的本能生長總是在生活過程中展開的,或者可以說生活就是生長的社會性表現。兒童的心理內容基本就是以本能活動為核心的習慣、情緒、波動、智慧等天生心理機能的不斷開展、生長的過程,即教育促進兒童的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論的一個重要命題。經驗在教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經驗是世界的基礎,因此教育也就是通過兒童的主體活動去經驗一切和獲得各種直接經驗的過程,而獲得的全部并不都是能被稱作經驗的,也不都是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并不能完全與經驗等同起來,因為有些經驗是不利于教育的,甚至還可能具有錯誤的教育作用,所以僅僅強調經驗的必要性還不夠,還應該注重經驗的性質之分。總之,教育應是有用的、正確的、積極的經驗的改造。
2.關于教育目的
杜威以所謂的“教育無目的”論而著名。“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是一種過程,被杜威分為兩種類型的目的:一種是教育過程之外的目的,一種是教育過程之內的目的。教育過程之內的目的是說這種目的是由教育自身生長出來,從而指導教育計劃有秩序地進行。這種教育是生動的,富有目的性的。即教育的目的是由兒童的本能、沖動、興趣所決定的具體教育過程。而教育過程之外的目的,是指外部環境強加給教育的目的,是靜止的,呆板的,與當前的教育沒有直接聯系,也就是由社會和政治需要所決定的教育目的。在這個問題上,杜威是主張教育是有目的的。他所說的“教育無目的”并不在于有沒有目的,而是在于選擇支持什么目的和反對什么目的。“無目的”指的那種沒有意義的目的,支持了就等于從沒有過選擇一樣。他追求的教育沒有社會政治目的的外衣,是使教師與家長通過所謂的符合受教育者需要的、能指導學生活動的和眼前的、具體的教育目的來實現的,但實質上是由社會條件、階級意志所制約的目的。
3.關于教學過程
杜威把教學過程看成是一個做的過程,而“從做中學”則是他全部教學理論的基礎。“從做中學”從根本上說是以杜威的經驗論哲學觀和本能論心理學思想為著入點對傳統教育的教學進行全面否定的一個依據。他反對批評以教師教學為教學活動的中心,而不去考慮真正的中心——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知識從外面對兒童進行灌輸,那些教法與教材與兒童本身的需要卻沒有任何聯系。“教育最根本的基礎在于兒童的活動能力”。讓兒童認識到他的社會遺產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實踐。杜威據此提出了教學過程的五個步驟:“第一,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情況,要有一個對活動本身感到興趣的連續的活動;第二,在這個情況內部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作為思維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識資料,從事必要的觀察,對付這個問題;第四,他必須負債有條不紊地展開他所想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第五,他要有機會和需要通過應用檢驗他的觀念,使這個觀念意義明確,并且讓他自己發現他們是否有效”。即應由創設情境、明確問題、提出假設、解決問題和檢驗假設五個部分組成的著名的從做中學的“五步教學法”。這樣使兒童自己不斷地去實踐,從自己的行為中獲得知識,同時,他認為教學過程應是學生為主體,自己起主導作用,而不再是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只是起從旁協助學生活動的作用。
二、杜威實用主義教育觀對當代教育的啟迪
第一,“教育即生活”的觀點,與杜威通過教育改良社會的社會學觀點是相通的。大學應與現有的社會制度有著一樣的環境,對大學生所進行的教育應當與當今社會相符,所教授的知識要更加聯系實際,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時,要更加注重大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不斷地完善大學的設備條件以全方位地培養大學生,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學校也應加強其與社會的聯系,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案,把最新的社會信息傳送到學生的耳中,以便學生能盡早地做好走入社會的準備。
第二,兒童是國家明天的建設者和主人翁。杜威的“兒童中心主義”這一教育原則值得借鑒,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以及其他的社會人員,都應重視兒童的個性心理,特別注重兒童的本能和興趣需要,尊重兒童心理發展水平,使教育過程即有成效,又有樂趣。給他們留下一個美好的,值得回憶的童年。
第三,中國的傳統教育中那種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的填鴨式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給學生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杜威的“從做中學”則全面批判了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現如今的教育不會是這樣的,應是以學生自己能動地活動,積極地去思考,在學習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應不斷地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鼓勵他們去做,讓他們從中可以學到知識,并能用于生活中。
杜威實用主義的教育思想隱藏著許多有用的、合理的和積極的思想。所以我們應取其精華,并把它的糟粕之處改變,發展以適應我們現在的需要,使之與中國實情相結合,能更好地促進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