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健麗
《健康》課標中指出:健康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主要目標的地方性課程;是學生成長、成人和終身發展的必修課程。它體現出地方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索性和創新性。它要求健康課堂改變傳統的模式,充分按照學生身心健康設置目標,圍繞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三個維度展開,融會貫通,讓課堂呈現出最大的教學效果。
教學中,師生間的溝通必不可少。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的過程,也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相互聯系的主要形式。師生在課堂中特定的溝通視為教學活動,有效的溝通才能呈現有效的課堂教學。為此,在小學健康課堂中運用正確的心理效應進行溝通必然會出現良好的課堂效果。
一、借形見意,意在言外——暗示效應
在小學健康課堂中,作為一個成熟的教師應該善于利用非語言行為進行溝通,發揮暗示效應的作用。在心理學中,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或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讓他們的思想、行為與暗示者的期望符合。
言傳不如身教,充分說明了教師暗示的作用。教師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勢均會對學生產生內在的強化,影響學生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側面露筆,宛曲達意——鯰魚效應
在健康課堂中有時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自己口如懸河、滔滔不絕地講著,而學生的反應是木然,連回答問題的學生也是少之甚少。反思:是自己設計的教學環節、課堂語言無趣,還是方式方法存在癥結。
為此,健康課堂可以運用鯰魚效應。在心理學中,鯰魚效應是指在群體心理學中,人們把個別充滿活力并具有競爭力的人加入群體當中,從而使群體內部發生緊張,惰性加以改變,使整個群體充滿活動力。在課堂中引進爭強好勝的學生成為“鯰魚”,安排學生提出問題,創設情景,促使課堂活起來。其中提問的學生---鯰魚,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當中,積極思考,主動學習,以此發揮作用。
鯰魚效應正是通過真實的問答,參與者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判斷與認識。在與其他同學觀點的碰撞中,參與者積極投入,對答如流,發揮出了優秀學生的引領作用,這是鯰魚效應成功實施的關鍵。
三、反筆見妙,曲折達意——破窗效應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有序的課堂管理,必然需要合理的課堂規則。這種規則應盡可能的是與學生共同討論的結果,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回歸課堂,成為真正的主人。健康課堂是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系的課堂,在教學中將健康的標準與日常生活、行為習慣貫穿起來,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課堂中不但要注重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還要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中找到答案。
二年級健康教材中《校園紅燈與綠燈》一課,教學目標中指出要建立學生在校生活的規范體系,培養自覺遵守各項紀律的習慣。不能做違反校規、班規和影響社會文明現象的事件。課堂中通過“紅燈停,綠燈行”的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
這時,課堂中需要破窗效應。在心理學中,破窗效應指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玻璃,而這扇窗戶有沒有得到及時的修補,別人就可能受到默寫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它揭示了一個道理: 對于完美的東西, 大家都本能地去維護它,并自覺阻止破壞行為; 反之,對于破損的事物,不僅會對破壞行為往往視而不見,任其自生自滅,甚至還會加劇它的破壞程度。
在本節課中學生積極踴躍地發言,將收集到的正確班級行為和社會行為逐一匯報:排隊集合快靜齊、課前準備要周到、讀寫姿勢要規范、課間活動要文明、有了困難大家幫;不闖紅燈亂吐痰、不穿馬路要讓座等等。教師則通過播放《橫穿馬路的危害》和《痰中的病菌有多少》視頻讓學生討論,如何成為一名講文明懂禮貌的小學生。
通過課堂討論,學生感知,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猶如一扇“破窗”,在向別人傳遞著一種不良信息,而這一“破窗”信息將會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因此,在學習中和生活中,我們一有“破窗”就需要及時修補,扼殺在萌芽狀態,從而避免事態的肆意發展,防患于未然。
四、進行點播,微露還藏——赫洛克效應
在教學中,特別是高年級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無論基礎如何的孩子,經常受到表揚后就會進步得非常快,受到批評的孩子此時也會加緊步伐趕上來,反而中間的孩子卻出現了動蕩--思想變化、成績滑坡。老師和家長嘆息:這是怎么了?其實這就是赫洛克效應。
在心理學中,赫洛克效應指及時對工作結果進行評價,能強化工作動機,對工作起到促進作用,適當表揚的效果明顯優于批評,而批評的效果比不給于任何評價的好。為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給予適當的評價,發揮導向功能,產生矯正的效果。
赫洛克效應帶給健康課堂的啟示是:在教學中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需及時的對學生的活動給予評價,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針對不同的學習維度--生理篇、心理篇、社會適應篇,要采用不同的表揚模式,不能只是按照慣例做籠統的評價或簡單的總評,對于學生出現優點和弱點進行具體的評價,才能起到有效的激勵作用。
回顧,小學健康課堂中教師是主導者和引領者,學生是參與者和實踐者。作為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和學生是平等的,學生需要被尊重和接納。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效果微小。在健康教學中教師要更新知識,適當地利用心理效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促使學生的情緒處于高昂狀態,引導學生出現積極的心理狀態,發揮自身潛力,做一名自信自律、負責守信、友善合群、開拓創新、追求卓越,具有不畏艱難精神的社會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