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含
游戲是幼兒喜愛的、主動的活動,是幼兒反映現實生活的活動。游戲具有主動自愿的特質,在假象嬉戲中反映的周圍生活及游戲所伴隨的愉悅情緒不僅給幼兒帶來了極大的樂趣,而且也自發地促進了幼兒在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創造力等方面的發展。這些都使得游戲成為幼兒時期最重要的活動。大教育家福祿貝爾這樣分析游戲,“兒童早期的游戲,不是無關緊要的。它是非常嚴肅的,而且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兒童早期得各種游戲,是一切未來生活的胚芽;因為整個人就是在游戲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內在的傾向中發展和表現的?!薄耙粋€游戲著的兒童,一個全神貫注地游戲的兒童,一個這樣沉醉于游戲中的兒童,不是兒童生活中的最美麗的表現嗎?”難怪福祿貝爾把游戲看作幼兒生活中“最美麗的花朵”。
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是一個以價值判斷為基礎的規范判斷,構成這一規范判斷的前提是對游戲活動價值的認識,對游戲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應當占有什么樣的地位的認識,是對游戲與幼兒教育之間關系的概括,是對游戲的教育價值的肯定。
一、游戲的價值
兒童游戲的生活理論明確闡述了“游戲就是兒童的生活,兒童的生活就是游戲”。兒童始終生活在游戲中,它通過虛擬情景以再現成人的社會經驗與人際關系,從而使兒童認識周圍世界。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天性永遠都是正當的,愛玩的孩子往往蘊藏著更多的潛能。游戲是兒童早期特有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兒童的主要活動。游戲是兒童產生高級心理現象的重要源泉,是兒童社會化的最重要途徑。兒童游戲的心理發生機制是“本我唯樂”原則的體現,幼兒通過游戲可釋放自身的情緒和情感,兒童自主游戲時的心態是最佳的心態,它有助于兒童身體、情感、認知、社會性的發展。
二、保障幼兒游戲的權利
幼兒是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的人,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成長發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樣,幼兒也需要游戲,哪里有幼兒,哪里就有游戲。幼兒除了滿足生理需要外,還要通過游戲來滿足精神的需要,游戲是幼兒的權利。任何侵犯幼兒游戲權利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如果把幼兒能否參加游戲當成是教師的特權,或以剝奪幼兒游戲權利作為懲罰幼兒的手段等都是背離教育原則的。教師應當保證幼兒游戲的機會與時間,為幼兒游戲提供必要的條件,與幼兒共同游戲,在游戲中指導幼兒的學習活動,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三、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
游戲是幼兒的自主性活動,是幼兒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強加的逼迫性的活動。我們應該讓幼兒自己確定想玩什么、怎么樣玩、和誰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兒是游戲的主人。平時指導幼兒游戲時,就需要我們用心去了解幼兒的想法,不要把知識和答案告訴幼兒,不要輕易地打斷幼兒的游戲,在游戲中幼兒有權決定一切。
四、游戲與教育既是獨立的又是統一的
就活動的本質來說,游戲和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活動。游戲是一種不受外力約束的、是游戲者自發自選的活動,而教育則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由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活動。因此游戲是由內在動機控制下的游戲者之間平等的自主活動,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與學的雙邊互動活動,游戲側重于從游戲者的需要、興趣和能力出發來開展活動,而教育則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內容為核心組織的活動,游戲是在游戲者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自我表現活動,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個未知領域里接受新知識的活動。
兒童的發展是游戲與教育內在聯系的紐帶,游戲對幼兒具有自然發展的價值,教育對幼兒具有引導發展的價值。游戲的特征和游戲的發展價值告訴我們,游戲這種活動形式,雖不是以獲得系統而特定的知識和能力為目的的,但對前述能力的培養卻是舉足輕重的。為此,幼兒園教育必須謀求游戲與教育的結合。
對于不同年齡內特征的幼兒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指導游戲。如小班幼兒特別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喜歡模仿周圍的人和事,因此幼兒在游戲時教師要時刻注意觀察幼兒,當他們對新出現的玩具不感興趣、不會玩、不喜歡玩或只喜歡玩某一類玩具時,教師就在附近,用與幼兒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戲,這樣就會引導幼兒模仿,對幼兒起了暗示性指導作用。對中、大班幼兒,教師則可以作為一個參與者、發問者、傾聽者和解決問題的幫助者的身份去指導幼兒游戲。即幼兒在游戲中需要教師參與或教師認為有介入指導的必要時,幼兒邀請教師作為游戲中的角色或教師自己扮演角色參與幼兒游戲,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起到指導游戲的作用,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提供一段時間,讓幼兒把游戲中的過程體驗、存在問題、有創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講出來,通過幼兒之間的討論,與幼兒已有的經驗發生碰撞,引導幼兒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分享經驗。
對于不同的游戲主題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指導游戲。教師在指導游戲時要根據每種游戲的特點及幼兒的需要來進行指導。幼兒在玩游戲,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戲規則不同、幼兒在游戲中活動范圍的大小等不同因素,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戲主題中表現的問題可能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戲中可能是因為不會與人交往而發生沖突,或材料不能滿足需要而發生問題,在表演中也許就是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問題,在結構游戲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輔助材料方面的指導。
對于同一主題不同的情節發展階段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指導游戲。幼兒在每一階段的游戲情節,表現和需要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每一段的指導也應不一樣。教師如果不根據情節發展的需要來指導游戲,就可能使幼兒的游戲始終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在游戲中隨著情節的發展,教師盡可能估計到幼兒已有的經驗,及時發現幼兒游戲中新的玩法、想法,為幼兒提供多種質地、多種類型及功能的材料,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
總之,幼兒園組織游戲時,教師要做活動的觀察者、引導者、問題的解決者、適當的支持者、合作者,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得到充分的發展,真正體驗到游戲的快樂。
縱觀我們的幼兒教育,盡管我們一直在倡導 “游戲為基本活動”,但很多的幼兒園并沒有真正的做到。給孩子愉快的童年,讓孩子在游戲中快樂發展,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