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芬
審美,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學生人生的全過程。審美觀有正確和錯誤、進步和落后、高尚和卑劣之分。如果不樹立健康的審美觀,就有可能美丑不分,這里我想著重談談如何引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的人性美、自然美和情趣美。
一、引導學生重視文學作品中的崇高的人性美
何謂人性美?即是指人物的內在品質、精神靈魂的美。人體美可以憑視覺一眼看出,而內在之美則須對人物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待人接物做深入觀察,才能發現。從人物的理想愿望出發,總是希望好的品質與美的外在聚集一身。契訶夫說:“人的一切都美,外貌、衣裳、心靈、思想。”然而,多數情況下,二者并不一致。
(一)以真為美
任何虛假的東西都與美無緣。虛假的東西,猶如陽光下的肥皂泡,雖絢麗多彩,可惜轉瞬即逝。《偽君子》中答爾丟夫,他道貌岸然,實則是一個披著宗教外衣的騙子。在對待女色上,表面上道貌岸然,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棄絕了一切情欲的“圣人”,實際上是內心骯臟的淫棍;在對待錢財上,表面上高尚廉潔,對一切不感興趣,實際上極其貪婪,想方設法獲取財產繼承權。像答爾丟夫這樣的偽君子,我們又怎么能僅從他的外表揣測他的內心呢?《巴黎圣母院》中的衛隊長菲比思就是這樣的人,他用自己的漂亮的外表的美到處招搖撞騙,用甜言蜜語去討好百合花小姐,說什么“我要有個妹妹,我愛你而不愛她;我要有世界黃金我全部都給你;我要妻妾成群,我最寵愛你。”不久后他又用這一套去欺騙吉普賽女郎,由于他外貌美,吉普賽女郎把他比做“太陽神”,甚至已經發覺他很壞,還念念不忘地幻想:“如果菲比思的外形和卡西莫多的內心結合起來,我們的世界該是多么美好啊!”對于這種“繡花枕頭”式的人物,需要一個由表及里的熟悉過程,一旦了解到他的壞品質,便會對他的外在之美產生不同的感受。
又如當今的少男少女進入青春期以后,他們開始關注自身形象,甚至希望通過打扮引起別人的注意,尤其是異性的注意。然而,處于成長階段的少男少女心理發展還有偏頗性及盲目性,他們渴望成熟,對成人的世界表示出強烈的好奇心,又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于是,校園內的有些學生將過多的精力放在了衣著打扮上,也因為打扮而引發了一系列現象:起床后,即使時間再倉促,一些學生也不會忘記往頭發上噴發膠,甚至設計出自認為酷的發型,浪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平時則琢磨著怎樣的走路姿勢優美,怎樣的著裝英俊瀟灑。對于學校要求的統一著裝有了自己的想法,穿衣不扣鈕扣、不拉拉鏈,以顯示其風度的現象屢見不鮮。他們常常視丑為美,視美為丑,以異為美,自我欣賞,重表輕里,這種情形不能不值得我們深思。
(二)以善為美
你看那《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外貌奇丑,獨眼、跛子、駝子,婦女們看見他,都得把臉遮住。小說中有一個人對他說:“憑十字架宣誓,天主啊——你是我生平所見的丑人中最丑的一個。”但這樣一個奇丑無比的人,他的內心卻特別善良,數次救人。《白雪公主》里的繼母——皇后,她雖然美麗動人,但卻極其愛慕虛榮和擁有強烈的嫉妒心,心地極其狠毒。與此相反,七個小矮人,則為白雪公主提供吃住,悉心照顧,正是他們的善良挽救了公主的生命。在這里,貌美心惡的皇后與貌丑心善的小矮人形成強烈的反差。善良的品格在小矮人的人性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阿長與三海經》中的長媽媽,她大字不識,有不少不良的生活習慣,還迷信,然而,她因為不忍心看到小魯迅為《三海經》整日發愁,竟會特意為魯迅帶回這樣一本書,滿足了兒時的魯迅的最大的渴望。“不忍心”足見長媽媽的善良。正是她的善良,深深地打動了小魯迅,以至于長媽媽在魯迅的眼里和心里是何等的偉大!
二、引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的純樸的自然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自然就是美。莊子認為能體現純樸的人應稱為大千世界的“真人”,能體現自然純樸美的作品當然應是上乘之作 。《詩經》中歌詠男女戀情的詩句,無不發之天性,出之自然,不帶任何矯揉造作之意,無任何無病呻吟。男子要表達愛情,就會直抒胸臆,而不會轉彎抹角,隱晦遮掩。“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樣的能凈化人的靈魂的大自然的仙境,誰又不為之神往呢?
《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和薛寶釵,兩位女子都美貌絕倫,然而為什么寶玉惟獨對林妹妹情有獨鐘?其關鍵是黛玉的性格里更多的是真率。她不矯情、不做作,為人真誠善良,同情弱者。比如她教香菱學詩,是那樣的盡心盡職,耐心指導。她在作品中很多時候流露出來的是討人喜歡的自然天性,以至于讀者往往忽略了他的缺點而喜歡她。在這點上,寶釵則差矣。她八面玲瓏,喜歡討好賣乖,這樣的矯揉造作的女子,在那樣的真率自然的對手面前,又怎能不拜下風呢?
三、引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高雅的情趣美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理想的矢志追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岸不羈等等,讀后都會潛移默化的融入到學生的血液中,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水滸傳》里魯提轄為讓金家婦女安全離開,像他那樣暴躁個性的人居然能在店門口足足靜坐兩個時辰!他的這種救人救到底的英雄俠氣,不能不為人所景仰。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嫉惡如仇、好打抱不平的人格魅力,無形中培養了我們正直、俠義的高尚的情操。
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讓我們看到了他愛憎分明的品格。《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詩,“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溢于言表”,熱情歌頌了周總理為革命日夜操勞,為人民鞠躬盡瘁的高尚品德,深切地表達了億萬人民無限懷念周總理的真摯感情。
由此可見,通過文學作品的欣賞,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可以通過文學作品進行情感教育,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羅丹說過:“美無處不在,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的學生都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都有一顆善于感受美的心靈,我們相信:一定能夠教會他們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培養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