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秀珍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學評價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正以其迅速、直接的信息反饋方式愈來愈顯示其獨特的作用。而在學校課程的實施中如何做到有效評價,將引起我們更多的探索和思考。
我認為,學校課程本質上要求課程開發與教學是整合的。教師既是課程的開發者,又是課程的實施(教學)者;學校課程開發既是一種課程開發的過程,又是學生需求得到滿足、興趣得到發展的過程,是一個手段與目的統一的過程;學校課程開發應該是一個師生共同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過程。對學校課程的評價,是校長和教師對本校開發的課程進行質量分析和監控的過程,也是學校對學校課程進行跟蹤管理的過程。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評價策略,才能在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反思,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調整、豐富和完善校本課程,真正使校本課程促進本校學生的發展。
基于這樣的認識,結合我校學校課程的開發和研究,我們主要是從學校課程的內容設置評定、實施過程評定和學生素質評定這三個方面入手,來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一、課程內容設置可行性的評價
學校校本課程是基于學校自身的教育實際開設的,每所學校的價值追求不同,不同地區的學生需求也不同,因此在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課程目標設置的是否科學合理?內容的選擇是否具有學習特色?內容的難易排序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等。
對此,我們主要是采用問卷、談訪、課堂展示等方式,選擇開發了一套具有本校農村特色的教材。為進一步加強學生動手能力,我們順勢利導,設計了一個個學生平時可以接觸得到,比較感興趣但又不是了解很深的學習內容。校本教材中關于節日習俗和成語故事的“紙貼畫”“毛線畫”“沙貼花”等,就是在我們通過訪談討論之后設定的課程內容,通過學生問卷事實證明,這些內容也是學生很感興趣選擇率很高的課程。學生在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學自己身邊的內容時,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才能被充分調動,小主人翁的意識也能得到充分體現。
二、課程實施過程中形成性的評價
斯塔弗爾比姆說,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為了改進”。校本課程評價是一個對其自身開發的評價與質量監控的過程,評價的功能旨在改進與發展課程,校本課程評價在實現需要評估、課程比較與選擇、課程診斷與修正、了解課程成效的功能時,都必須圍繞自身的改進與提高展開。因此,它的評價不僅僅是總結性的,更多的是一種形成性、發展性的課程評價。只有在不但的完善、改進之中,才能保證學校課程的質量。
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主要采取以下兩種形式。
1.學生的評價
學生是教師教學的最直接的感受者,他們最有權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信息可以通過召開座談和問卷調查等形式來獲取。
2.教師的反思性評價
反思性評價更加強調的是教師對于自身已有的課程理論與假定的質疑與批判。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對自己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等內容進行了反思,要有勇氣客觀地正視自己已經做的課程事務,否定自己的不當之處,并尋求補救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課程的重構與改進,使教師實施校本課程的能力日趨提高。
例如,在剛開始教學“紙貼畫”時,我們設計了精美的多媒體課件,配以優美的音樂,加上教師抒情的介紹,學生學的也很有興趣。但是聽課教師總覺得有一部分學生顯得心不在焉。為什么呢?事后經過了解,很多同學動手能力不強,我們討論之后認為,要充分讓學生感受紙貼畫的魅力,只有親自去看一看。隨后,我們組織學生到我鎮小有名氣的手工書畫家家里參觀,所有學生都被眼前美麗的畫面所吸引學生由衷的發出了“好美啊”的贊嘆。回來之后,我們的課上的很輕松,每個孩子都能說紙貼畫的美,個別班級還搞了一次小型的紙貼畫作品展,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體現和肯定。這次實踐的成功,源于我們推翻了對多媒體課件萬能的迷信。在充分的實踐基礎上再組織教學,成為我們后來很多課例組織教學的方式之一
三、對學生素質進行多元化的評價
1.評價主體要多元化。家長、同伴、教師共同參與,即家長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學生自評相結合。
2.評價內容要多元化。要關注學習成果,更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的意識,收集信息、匯總交流的能力,情感的培養等;
3.評價指標要多元化。可以是針對性的調查問卷、傳統的答卷形式、實踐操作再現、作品鑒定賞析、競賽匯報演出等;
4.評價方式要多元化。一個大拇指、一句激勵性的點評、一張肯定的評價表,都能展示學生的成績、教訓和失敗。
例如,“紙貼畫”“毛線畫”“沙貼花”展示的最后的評價階段我們是這樣做的。先是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我們采取的是學生自評——同桌互評——教師點評三種形式相結合,點評時根據“創意、美觀、實用”的標準,用“非常好”“好”“不錯”三個層次來評價,“非常好”的作品貼上大拇指,“好”的作品貼上五角星,“不錯”的作品貼上笑臉。在我們的評價詞典里是沒有“差”的作品的,因為我們的原則是鼓勵鼓勵再鼓勵。個別作品雖然美觀和實用上欠缺一些,但是只要有好的創意,我們也會慷慨的送出大拇指。我們認為,重作品,更要重創意!在初選的基礎上再評選出“今日之星”。評價的第二階段是評價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我們用“你參與了嗎?你活動了嗎?你提高了嗎?你快樂了嗎?”這樣一個自評的形式來展開,教師再結合實際教學中的具體事例有針對性的進行點評。這樣的評價,學生喜歡,而且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體驗成功的喜悅,新的作品,新的創意也會層出不窮。
總之,對學校課程的有效性評價,應以學校課程資源為基點,以開發與實施過程為主線,以學生發展為目的,既要評價校本課程設置的內容,又要評價教師和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行為和體驗,還要評價學生在校本課程中的成長。我們相信,只要通過不斷的實踐與探索,校本課程的評價將會更加有效,會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定會演繹出絢麗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