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琨 張冬梅
我國幅員遼闊,不僅有經濟發達的城市,更為廣泛存在的是經濟欠發達甚至還很落后的農村。在探討教育發展問題時,必須對城鄉加以區分才能更加客觀地描述現實問題,以及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重點在于發展農村學前教育,而提高農村幼兒教育質量的重點在提升農村幼兒園師資質量。
教師在教育中起主導與引領的作用,是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的因素,而學前教育因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的作用更為關鍵。幼兒教師素質的高低是整個學前教育質量優劣的決定性因素。然而幼兒教師素質作為一種軟實力,它的提升卻是一個比較緩慢、需要長期用力的過程。
一、農村幼兒園教師現狀
1.幼兒教師數量缺口大,年齡結構不合理
有研究表明:大多數農村地區教師缺編現象依然很嚴重。以某地為例:該學區總校共有幼兒教學班 52 個,幼兒數 1580 人,幼兒教師 52人。師幼比達到1:30,而新加坡連氏基金會支持的經濟學家智囊團發表了45個國家(其中29個OECD國家,16個被選擇出來的其他國家,涵蓋重要的發達國家和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學前教育排名研究報告——《良好開端》中,將1∶15定為適宜師幼比的低限。由此可以看出,農村幼兒教師在數量上嚴重不足,不僅制約了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而且連基本的教學活動開展也會因師幼比過低受到影響。
農村幼兒園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有調查顯示 ,某地幼兒園教師 25 歲以下的比例高達 56.8%,沒有 40 歲以上的老教師,年齡結構以青年為主,未能形成老中青結合的、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梯隊。但也有一些偏僻農村的幼兒園中,教師往往只有一兩名年紀較大的老教師在支撐。她們年紀大,教學經驗局限在多年帶班自發形成的一套經驗上面,缺乏科學性以及與時俱進的開放性。
2.教師的基本素質較低,專業理念落后
接受過專業學前教育的農村幼兒教師少之又少,有不少老師都是當地聯校的轉崗教師。多數農村幼兒教師都不是學前教育專業出身,沒有學習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造成這部分幼兒教師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學前教育的目的等關鍵部分不知不明。這樣的現狀影響到農村幼兒教師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
農村大部分地區群眾的教育理念還比較落后,他們依然把幼兒教師定位為“看好孩子,保證孩子安全”的阿姨,而沒有意識到幼兒教育在人一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不僅如此,甚至連農村幼兒教師自身對專業特質和職業特點認識也是片面的,她們僅僅看到幼兒園教師作為“保育者”的角色,而低估了自己在“教育者”角色上的價值。這樣的片面認知造成農村幼兒教師缺乏“上進心”,專業發展的意識不強,不利于教師自身以及幼兒園的長足發展。
3.教師的工作強度大,薪酬待遇低
與師幼比低的現狀相關聯,農村幼兒教師的工作強度非常大。在農村,通常一位教師要面對30多名幼兒,與我們城市幼兒園1:15左右的師幼比相比,工作量更大,工作負擔更重。同時,很多農村幼兒園還面臨“混齡編班”的問題。一個班級中既有大年齡段的孩子,又有小年齡段的孩子,老師在進行日常教學的同時,還要照顧小年齡段幼兒的生活。更為關鍵的問題是,因為缺乏幫手,教學與照顧生活這樣的工作難以兼容,幼兒們等待的現象明顯。盡管老師們像陀螺一樣轉不停,還是無法避免部分幼兒等待的情況,造成了時間利用率低下的情況。
與繁重的工作量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農村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卻相當微薄。具有關研究表明:農村幼兒園教師月收入 1000 元及以下的占到 70.5%,1001~1500 元的占到29.5%,沒有教師月收入高于 1500 元,而且大多數教師沒能享有“五險一金”。而且筆者還了解到,由于大部分的農村幼兒教師并沒有正式編制,即使是這樣低于當地平均工資水平的收入也是不可持續的,在寒暑假期間老師們是沒有任何工資收入的。
二、農村幼兒園師資質量提升渠道
加強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應分為兩部分討論。其一,應通過多種途徑增加農村幼兒園教師的編制比例,讓更多優秀的、接受過專業教育的人才可以正常地被輸送至廣大農村,為農村學前教育發展提供基礎的人才保障。同時應建立起非編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對目前現有的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工資待遇、福利保障、職稱評定、進修培訓、評獎評優等給與機制方面的保障,讓廣大的農村幼兒園教師安心工作、享受成長。其二,應討論通過何種可操作的手段提高現有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師資質量問題。
關于增加農村幼兒園教師編制以及建立非編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問題,更多是以政府及各級教育行政機構為主體承擔的,也似乎超出了基層幼兒園力所能及的范圍,因此,本文所討論的“農村幼兒園師資質量提升”重點指的是第二點,即通過文獻查閱以及對多年基層工作的總結,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來幫助當前農村幼兒園教師們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一)加強對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師德和職業理想教育
師德和職業理想是一種有感染力的品行,是一種自覺內化的高尚情感。加強對農村幼師的師德和職業理想教育,可以轉變教師“混日子”的職業態度,增強老師們自身職業認可度、忠誠度和投入度。因為師德和職業理想教育有助于老師們理解自己的工作性質,也有助于老師們激發起“獻身教育”崇高情感。農村幼教確實條件艱苦,沒有強有力的信念作支撐真的很難做長久,更談不上把繁瑣的幼教工作當作事業和理想去鉆研拼搏了。因此加強師德和職業理想教育,是提升農村幼師師資質量的必要手段。
(二)重視繼續教育,充分利用各種培訓提升專業水平
目前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學歷現狀不容樂觀。老師們不僅文化層次低,而且往往不是專業出身,如果在入職之后無法接受比較正規的專業培訓和學習的話,僅憑新老教師之間的“口耳相授”,或者自己對教育實踐的經驗總結,不僅成長緩慢,而且效果不佳。而國家或省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繼續教育無疑是農村幼師們最佳的成長道路。
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的目的是在尊重幼兒教師差異的基礎上,努力優化幼兒教師的智能結構,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提高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以適應農村幼兒教育的需要。通過繼續教育,一方面可以使農村幼兒教師彌補職前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也促使她們不斷了解幼兒教育的前沿動態,不斷更新幼兒教育理念,規范教育教學行為,以使自己更好的勝任幼兒教育工作。
農村幼兒園的主管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根據實際需要選擇農村幼師繼續教育的內容和學習方式,并加強監督,切實提高農村幼師繼續教育的質量。
(三)推進家園合作,形成幼兒園教師和家長的良性互動
影響農村幼兒園學前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來自于——家長。受長期不正確的教育觀念影響,農村家長對學前教育的要求在低幼階段局限在生活照料方面,到4、5歲時又傾向于學習小學的基本知識,為入學打基礎。家長對學前教育不正確的認知給農村學前教育的科學發展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壓力,很多幼兒園不得不為了留住生源而迎合家長的需要,放棄了對科學學前教育信念的堅持。
幼兒園應積極推進家園合作,幫助家長樹立正確合理的學前教育觀。通過多樣化的活動,使家長了解幼兒教育和幼兒園教師工作,既可以減少家長對幼兒園教師的誤解與壓力,又可以指導家長的家庭教育,降低教師自身教育幼兒的工作難度與強度。教師也要主動了解幼兒家庭與家庭教育狀況,注意與家長在幼兒教育上的溝通與配合,形成良性的教師家長互動關系。
(四)搞好幫扶共建,以示范園的力量帶動農村師資質量的提升
目前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教育幫扶共建工作,是切實加強地區間和城鄉間教師的專業交流、提高農村教師素質非常便捷有效的途徑。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就與我市管轄的區縣級幼兒園開展了“結對幫扶”工作。我園利用自身教育資源的優勢,經常性地邀請被幫扶園教師進園,通過專家講座、名師引領提、跟班學習等方式提高被幫扶園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此同時,我園也通過“走出去”的辦法,把我園的優質課、優質教育資源帶到鄉鎮園去,擴大輻射面,讓更多的農村教師可以不必克服重重困難就可以享受到專家的引領和服務。下一步,我園還計劃選派骨干教師深入基層,指導各鄉鎮中心園和村級幼兒園的創建工作及保教活動,促進城鄉幼教師資隊伍共同發展、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