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芳
一、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檢查時,不難發現一個突出而棘手的問題,就是家庭作業的質量不如在學校時作業的質量,表現在:每班都會有幾個學生作業不能及時完成,很多學生的作業態度較差,字跡潦草(與認真寫出來的字比相差甚遠),頁面不整潔。對于學生作業情況,有好多農村家長不重視學生的學習,學生做不做作業,家長根本就不管,或者只是表面的督促。針對這些現象,我提出了《有效提高農村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質量的研究》這個小課題研究方案,希望通過研究能有所收獲。
(二)課題的界定
“家庭作業”是指學生在課后所完成的作業 。“設計”是指作業布置的形式與方法,“有效性”是指確實起到效果并得到更好的作用。“提高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有效性”是指調查小學生數學家庭作業的情況,并進一步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從而得到更好的效果。
(三)課題的理論依據
1.多元智力理論
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多元的,不是單一能力,而是一組能力,包括語言智力、數理智力。
2.元認知理論
以培養對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為目的的家庭作業能夠促進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對認知活動的自我管理、調節和監控能力。由此得到的啟示是:有些家庭作業應該由學生獨立完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有些家庭作業則可以考慮家長的參與和同學的合作,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融洽的人際關系。
3.新課標關于作業的新理念
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作業已成為學生成長的履歷,激發著學生成長的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每一次作業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也就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辛勞。
二、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
開展“小學數學課后作業”的專題研究,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活動場景中“用數學”,使數學課后作業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之上。通過多方面的作業設計和探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數學方法與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校三、四年級學生。
2.研究方法
(1)調查法 (2)觀察法 (3)經驗總結法 (4)個案研究法。
3.研究過程
(1)形成階段:(2016年9月——2017年9月)
(2)實施階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3)總結階段:(2017年5——2017年8月)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1.設計差異性作業
布置作業時,我在必做題的基礎上添加個“每日一題”,如:對于基礎差的同學,每次作業添加幾道基本題讓他們完成,由淺入深地訓練他們,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對于成績優異、思維敏捷的同學添加幾道有一定難度的附加題,以訓練他們的思維。
2.設計實踐性作業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應把數學和實踐結合起來,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對作業興趣和積極性的提高。
3.培養好的作業習慣
教師要教會他們作業的習慣,監督他們作業的習慣和態度,以促成他們養成好的作業習慣。家庭作業也盡量面批,作業批改后,要學生將做錯的題目重新做一遍,強化所學知識。
4.家校結合,培養學生學習的責任性
想出各種辦法,在課后與其家屬取得聯系,告知當天的家庭作業,以便他們更有效地加以督促和檢查。對留守學生中,有爺爺,奶奶或其它親人照顧的,將這部份家屬進行培訓,使其對家庭作業具有一定的輔導和檢查能力,對留守學生的學習起到督促作用。
四、研究的成果
(一)學生的行為習慣方面
提高學生對做數學家庭作業重要性的認識,明確學好數學得法于課內,用法于課外,來源與生活,用之于生活。進一步拓寬知識面,積累解題方法,提高了解題能力;培養學生完成數學家庭作業的興趣,給學生創造表現自己發展自己的機會;不把做作業看成是一種負擔,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在作業中都有收獲;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學生愿意做作業。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認真完成家庭作業,認真檢查家庭作業的好習慣。
(二)通過研究,我認為好的作業設計應至少具有以下“六性”
差異性;趣味性;自主性;實踐性;合作性;延展性。
針對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形式呆板的矯正策略研究
通過研究,我總結出以下數學家庭作業的形式:游戲類作業;創作類作業;設計類作業 ;實踐性作業;探究性作業。
五、問題與討論
1.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教育,而應試教育則以升學考試為目的的畸形教育模式。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而是要改革現行的考試制度和考試方法,使之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要求。特別要強調教育的公平性和受教育者的均等機會,為全體學生架起一座四通八達的“立交橋”,最大程度地為學生提供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2.考試是學校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目前學校考查教育效果的主要途徑。如何在考試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真正測量出學生的數學能力,同時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考試改革的實質首先在于樹立現代的素質教育評價觀念,充分發揮學生成績評價的教育功能。承認學生評價的主體地位,倡導形成性評價,其次要確定符合素質教育的評價內容。還要采用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評價方法。素質教育更要通過評價使學生了解自己,找出差距,以便努力學習。
3.小學數學學習發展性評價涉及面廣,評價過程操作工作量較大,推行小班化教育是一個重要的前提。同時對發展性評價的具體操作方法還有侍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