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龍霞
在當今的社會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獨生子女的家庭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優越,然而,我們卻發現,有很多孩子在享受這些關愛時,他們越來越任性自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貼尊重長輩,同伴之間不會謙讓,不能友好相處,不知道關心愛護他人,沒有同情心和責任感,缺乏自信心,獨立性自主性差。幼兒園開展混齡教育是針對現代獨生子女日益增多,幼兒無兄弟姐妹的現狀,思考試圖通過混合的組織方式,為幼兒提供一個近似家庭組織方式的生活學習環境,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而開辟的研究和嘗試。
一、幼兒園混齡教育的相關背景
瑪利亞·蒙臺梭利是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 她于1907年1月7日,在羅馬圣洛倫佐區成立了第一所舉世聞名的“兒童之家”,蒙臺梭利的教室,確實是個兒童的世界,特別是混齡班的編制方式,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自然的、寬松的、正常的、活潑的、真實的社會小群體,把孩子從傳統的僵化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來,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在蒙氏混齡班里,年長的孩子和年幼孩子彼此之間的溝通與和諧關系,是很難在成人與孩子之間發現的,他們之間存在著一種自然的精神上的“滲透作用”,年長孩子的心智比成人更接近年幼孩子的心智,大小孩子之間互相關愛、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贊賞、互相合作、共同進步,表現出真正的手足之情,混齡班的形式為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起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一,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混同在一起,相較于同一年齡層次的幼兒,明顯地增加了教育團體的復雜性與層次性,這種年齡結構的復雜化,帶來了每一個幼兒在教育團體中的角色、位置、心理體驗、溝通方式的復雜化,它對幼兒帶來的沖擊遠大于大人的預想。
第二,班級團體具有運動性。參與混齡教育的幼兒從進入幼兒園到從幼兒園畢業,它所處的團體是個變化運動的團體,即每年都有大齡幼兒畢業離開而又有新的幼兒加入進來。幼兒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在它所處的教育團體中扮演的角色也發生變化,從開始最小的小弟弟、小妹妹,到小哥哥小姐姐,到大哥哥大姐姐,這種身份的變化促使其不斷要適應和接受新的角色。這種動態的過程,與成年人在現實社會面對的情況是相似的,即隨著參與社會關系的深入,要不斷接受新的身份,扮演新的角色。這是混齡教育在縱向方面的效果:即人為地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增添新的角色與身份。而我們綜合這兩方面的效果,便會發現,混齡教育相對于同年齡階段而言,實質是為幼兒制造了一個較為復雜的、動態的,與現實社會相似但又與幼兒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小型“社會環境”。
二、混齡教育在幼兒園中的具體實施效果
(一)混齡教育有利于幼兒親社會力的發展:孩子學會了合作、分享、同情、助人和寬容
混齡的教育模式就是提供了一種讓孩子能和不同的孩子交往環境。在平時的生活中,因為幼小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較差,老師經常會比較關注他們的生活,并教育大孩子要照顧他們,面對比自己小的孩子,大孩子則更愿意和他們分享他的玩具、食物。更愿意在有沖突的時候謙讓他們。在日常生活環節中,異齡之間的互動顯得格外明顯,通過“大帶小”的生活照料,對獨生子女自理能力和社會性發展的補償極其有利。
(二)混齡有利于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孩子能理解別人、控制自己
第一,從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著手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第二,通過角色扮演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混齡有利于幼兒自信心的發展:適合的環境令孩子信心大增
我們混齡班在教具的設置中:注意面向全體,并能依據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身心發展特點,在每個操作中,都從易到難的分幾種不同程度、為不同層次水平的幼兒準備不同材料,對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幼兒在這里可以得到更多的自主權,能得到自我選擇和決策的權利,高水平的小班年齡組的孩子可以操作中班年齡組的材料,低水平的大班孩子可以操作中班年齡組的材料。通過讓他們做適合于他們自己水平的活動。他們可以體驗到堅持克服困難實現目的獲得成功的喜悅感,產生積極愉快情感體驗,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參與,他們自信心就得到了增強。
三、在我國實踐混齡教育存在的困難
(一)觀念上的障礙與理論上的不足
1.幼兒家長的觀念
首先家長并不熟悉混齡教育的目標和組織形式,很那積極配合。在幼兒園實施混齡教育的障礙首先主要來自家長的錯誤認識。
2.理論方上的不足
混齡教育在世界范圍內收到重視,很多研究者認為混齡教育與同齡教育相比,更有利于兒童社會性、認知、情感等多方面的發展,對此我國學前教育界專家對混齡教育理論與實踐也已有一定研究,對于國外如德國普遍實行的混齡教育以及蒙氏混齡教育等正在運行的的這種教育模式進行了考察,然而,至今未見系統化的考察報告或分析,考察本身也大多是走馬觀花式的,無法為我國幼兒園開展混齡教育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二)評價標準與經費方面的問題
我國的幼兒園經費大多運用在幼兒園硬件的購置上,以硬件的充分與否來展示幼兒園的實力所在,甚至于家長也只是關注幼兒園的硬件設施問題,幼兒園硬件設施花費較大,而這些設施用到的機會并不多,這些資金高出了教師的資金,導致教師接受培訓的機會很少。教師也無法進行教學的創新。
(三)師資問題
作為一名混齡班的教師,不能象以往那樣地帶領兒童,她必須學會與兒童交往,善于觀察兒童,能根據兒童不同的發展水平進行個別指導,同時又能針對全體的共同特點進行教育;她還要能夠運用各種方法使班級兒童異齡互動,共同促進,使每個兒童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因此對幼兒園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普通幼兒園也有很多幼兒教師崗位,幼兒教師也很缺乏,要想有更多更好的混齡教育的幼兒老師還是存在很大問題的。
通過幾年的摸索和實踐,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混齡教育模式是有著它獨特的優勢的,而且,在操作上也是可行的。至于如何能更好地發揮和挖掘其優勢,掌握更適宜其運作的程序,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走出一條能適合幼兒全面發展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