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存琳
一、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新教材,用好教材資源
新教材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文本體現,是一個載體(承載著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無論是在內容的選擇還是呈現方式上都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圖文并茂、形象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它以現實生活為背景,力求形成“創設情景——探究新知——建立模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以兒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數學的思想方法,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思考、探索、交流和應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方法和應用意識。作為數學學科,純粹的思想教育是很有限的,但新教材根據學科的特點,恰當地將思想教育寓于數學學習之中,需要教師們認真去分析、去挖掘、去拓展,從而有效地使用新教材。
二、將同一教學內容的新老教材對比分析,揉合使用(以“解決問題”為例)
教材的呈現方式不僅承載著教學知識,還蘊含著對學習方式和教學行為的提示,不同的呈現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應用題教學與新理念下的“解決問題”教學存在著很大差異。
在呈現方式上:老教材把應用題教學獨立設為一個單元或一個小節,一例一練,易于學生模仿和掌握。但問題也因此而生,經過教師反復操練,學生習慣套用公式,降低了應用題教學的思維價值。而新教材的“解決問題”則分散到各單元教學中,題目包含了老教材中所有例題,但題量較少。因此,從例題到習題變化較大,例題是一種,習題又是一種,減少了必要的模仿鞏固,從而也就影響了新知的掌握。例如:五年級上冊,在學習完《小數乘、除法》之后,老教材又安排了一個單元把小數乘、除法滲透到整數四則運算中去,并安排4道例題16頁的篇幅進行整數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應用題教學。而新教材里沒有設置這樣的例題,只是安排了2道例題《進一法》和《去尾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在后面的練習中仍然出現多題四則運算的計算題和應用題。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與學生剛剛建立起來的數學模式反差很大,容易導致部分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出現思維障礙。
素材內容上:傳統的應用題素材是在一些現實問題原型的基礎上經過高度加工而成,以文字敘述為主,結構嚴謹,組織細密,傾向于傳授——接受性學習。教師易于把握,但顯得情境過于單調、簡化,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新課程理念下的“解決問題”不僅重視情境的創設,還重視素材的現實性、開放性和趣味性,傾向于學生自主建構,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師教學化處理留有一定的空間。而且圖文并茂,生動形象,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但又顯得不夠夯實,教師難于把握。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老教材上首先安排“整數四則混合運算”計算的教學,接著安排“列綜合算式解答文字題”的教學,最后安排8個例題進行“兩、三計算的整數應用題及平均數應用題”的教學。而新教材上一開始就以“冰天雪地游樂場”的情境引入主題,并以“星期天,爸爸媽媽帶著玲玲去‘冰天雪地游樂場玩,成人票每張24元,兒童票是成人票的半價,購買門票需花多少錢?”等3道例題包含了老教材中以上所有的內容。這樣老教材就顯得知識結構清楚,體現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新教材就顯得含糊、籠統,給人以蜻蜓點水式的感覺。
在教學方式上:老教材的應用題教學相當重視分析數量關系,并把抽象的數量關系列出來進行教學;而新教材的解決問題則是要求學生根據已有情境進行解題,關鍵的數量關系避而不談,數量關系成為學生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知識。因為缺乏對大量情境的提煉和概括,學生的認識只能停留在具體的情境上。例如:教學《烙餅問題》時,一位老師是這樣進行的:先是情境的創設,然后用教具在黑板上演示一個餅、兩個餅的烙法,接著放手讓學生對3、4、5、……12個餅的具體情境進行操作,一節課下來始終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概括提煉,所以,導致學生新知掌握模糊不清,學習效率低下。由此可見,不論是老教材的應用題教學,還是新課程的“解決問題”教學,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關系十分重要,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我們應把創設情境、溝通生活與分析數量關系,形成解題模型視為同等并重,不要因為教學改革而出現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練習與鞏固上:練習具有鞏固、深化和提高的作用,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提煉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練習,對于鞏固新知有促進作用。老教材題型豐富,題量較多,學生通過訓練能獲得扎實的基本功,這是數學教學的優勢,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新教材在這方面略顯不足,但新教材在實踐應用和開放創新及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方面又有著自己的特色。根據以上對比,在教學“解決問題”時我認為應考慮以下幾點要求:認真教好例題;根據例題特點適當增加模仿性練習;習題設計跨度不要過大,又要注意思維含量;既要保證學生理解基本的數量關系,還要鼓勵學生大膽交流自己的解法;如果習題中出現新題必須當作例題來教并要適當增加模仿性練習,加以鞏固;把零散的知識匯編成系統的知識網絡。
三、合理開發,重組教學資源
教材雖然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但教師在充分使用新教材的同時,也可以針對教材的某些局限性,靈活地進行一些大膽的改進和刪補,重新組合教材資源,使教材資源更加優化,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更能被學生所接受。例如,“積的近似數”一課,教材中利用狗抓壞人作為例題背景,
總之,在實施新課改的教學中,教師既要尊重新教材,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新教材所蘊涵的教育因素,又要結合傳統教學的優點,在同中求繼承,在異中謀發展,合理、有效地用好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