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娜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其目的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養成良好品德,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創新亦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所以,進行創造性教育是至關重要的。而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戰場。但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點的束縛,課堂上,教師以課本為依據以教授為主,一個模式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亦是迷信課本,依賴老師,以接受為主,機械的識記;課后不懂得延伸,走出課堂就把知識還給了老師,這種教法學法都會會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思維,無形中也堵塞了創新的源頭。那么,怎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呢?下面我就從以下幾方面來淺談一下。
一、提供創新的沃土——構建寬松平等的環境
1.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
現代心理學認為:在輕松、愉快、和諧的環境中,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記憶增強;反之,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心靈封閉,無創造性可言。如果一位老師面對微笑授課,講話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幽默風趣,及時鼓勵表揚,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減少精神壓力,在快樂中得到學到知識,而且也有利于新點子的涌現;相反,如果在教學中,表情嚴肅,學生回答不如意時,就橫眉冷眼,批評一頓,那么即使老師很敬業,但最后也只能是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構建一個寬松,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尤為重要。
2.發揮主導作用,構建一個平等的對話平臺
隨著年齡的增長,面子觀念越來越嚴重,學生怕說錯講錯,寧愿處于聽從的狀態,也不愿輕易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長此下去他們就會形成一種定向思維跟著老師的腳印走而沒法創新,因此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構建“平等對話”的新型師生關系為創新意識培養提供溫床,這種主導作用不是體現在知識的簡單注入,而是體現在教學設計上,創設情境,激發他們的積極性,鼓勵他們丟掉思想包袱,使他們敢于自主地參與,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耐心傾聽并給予評解,做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示范者”,讓講壇變為學壇,讓學生由“服從者、依賴者”向“獨立者、自主者、主人翁”轉變”,這是喚醒學生平等意識、培植創新勇氣的關鍵。
二、點燃創新的火花——強化求知欲望,主動探索
1.老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欲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會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伴隨教學過程而引發出來的情感、智慧和探索精神達到高度的統一和融洽,這種高度默契的心理環境氣氛,有利于他們創新思維的激發。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善于創設情境,誘發并觸及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他們對學習興趣和熱情,啟迪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注重點撥,引導主動探索
要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創新的欲望,教學中還要注重課堂中的點拔。課堂點拔是一門藝術。教育者點拔有方,往往“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課堂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積極性,又使學生嘗到思考的樂趣,享受到創造的快樂。教師巧妙機智的點撥,不但能給學生指明思考問題的方向,而且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逐步樹立起創新意識。那么,何為點撥呢?所謂點撥,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用畫龍點睛和排除障礙的方法,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自己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以達到掌握知識并發展能力的目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課堂點拔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好辦法。
從培養學生能力的遠見卓識入手,不僅在“點”的過程中同步輔以多媒體課件中的錄像片斷以及根據劇情設計矛盾關系圖的動態展示,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如何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逐項演示,由淺入深地進行點撥,展示矛盾沖突及實質,使戲劇矛盾沖突對主題的突出作用能在點撥及學生的思考中得以凸顯,不僅強調學生要學會知識,更強調培養他們的自主思考的能力,以達到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目的。
三 匯集創新的活泉——敢于質疑,拓寬視野
1.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質疑的第一步
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的開端,面對一篇新鮮生疏的課文,產生一種求知的愿望,在這種內動力的趨動下,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在這一預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新的知識,就會竭力地運用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聯和融匯就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一則有利于對舊知識的回顧和復習,乃至運用;二則有利于培養自覺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人一旦在預習中能向自己提出了某個問題,產生了解決它的強烈欲望,便形成了“問題意識”,就能敏銳地感受和覺察與該問題有關的信息。因此預習思考,是發現和提出問題的基本途徑。它既可為課堂教學做充分準備,又可以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質疑習慣,保持創新的恒常性。
2.課堂設疑,樹立樣板
預習時的“問題”正是創造的源泉與起點,是激發思想火花的導火線。可如何“問”?教師若能以課文為樣板,尋找好切入點,精心設計出富于創造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沿著正確的路徑去思考,則既能幫助他們加深理解,又能讓他們學會質疑,掌握方法,達到舉一反三,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實際閱讀過程中,許多學生卻往往只會簡單的以對錯、是非、好壞來評判文章內容與人物,而對為什么“對”,“錯”在哪里:“是”什么,“非”何故:“好”在何處,“壞”的理由等深層意思理解不透,表述不清。
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要掌握提問的藝術,充分發揮“問題”這把鑰匙的作用,更要教會學生發問的技巧與解答問題的方法,以激活創造的源泉 這是語文教學所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標。
生命的意義在于創新。只要我們這些語文教育工作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努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優化學生的創新品格,盡力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我們就能為新世紀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