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群英
自學能力,是指一個人較少依賴他人的幫助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獨立的閱讀能力、獨立的思考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是獲得新知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提高自學能力就是提高掌握知識的質量和速度,并能不斷地擴大知識面。所以現代教學十分強調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這也是我在教學中努力的方向。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發明、新創造、新技術、新信息層出不窮、日新月異。但同學們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大多是相對穩定的基礎知識,這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迫切需要差距越來越大。面臨科學技術急劇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加強獲取知識,這就需要努力培養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若把知識和技術比作黃金,則良好的自學能力有如“點金術”。縱觀古今中外有作為的青年,他們中許多人并未進過正規的學校,更沒有上過大學。然而,他們卻通過自學取得卓越的成就。偉大的自然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笛卡爾,沒有上過大學,但他憑借自學,23歲就創立了解析幾何。英國的道爾頓只在鄉村學校讀了幾年書,全靠自學成為近代化學的奠基者、原子學說的創始人。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但他一生中卻取得一千多項發明的成功。我國的華羅庚,早年在雜貨店當學徒時,數學底子并不好,他完全靠自學,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數學家。由此可見,培養自學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逐步達到目的的,但是這個過程不是自發的、自然的,而是要求教師提高有效的引導和學生的自身努力來完成的。作為教師,必須從整個教學體系上著力,加強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以學生自學為主體,教師引導為前提,通過學生動腦、動手等多感官進行智能思考型學習,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自覺能力就得到培養、形成和發展。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一般經過三個基本階段。
一、感知階段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是學習掌握知識培養自學能力的第一步。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對事物的表象清晰,想象生動,理解書本知識就比較容易,培養自學能力就有了基礎。
這一階段,遵循直觀性原則。動作、實物模型圖表、圖片、幻燈及形象化語言等各種直觀手段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教材,豐富學生的直觀手段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教材,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在數學教學中,結合兒童心理特點和興趣,把抽象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富于生動形象的教學之中,使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學習成績有所就會提高。
二、理解階段
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掌握原理,觸類旁通,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中心環節。
這一階段遵循發現法原則。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目的在于盡量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創造精神,以三年級數學加法應用題為例:學校買來一些粉筆,用去28盒,還剩48盒,學校買來多少盒粉筆?要求學生不僅會計算,還要進一步掌握分析的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這題求什么?”分析問題:有哪些已知條件?它們與所求有什么聯系?解決問題:用什么方法通過已知條件得出所求?如果學生掌握了分析方法,則不僅會解一道題,而且會解同類型的題目,久而久之,自學能力就會逐步形成。
三、鞏固階段
“溫故而知新”,學到的知識有鞏固了,才能更新,才能應用自如,這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階段。
這一階段,遵循談話原則。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提出問題,并引導他們對所提出問題得出結論。這時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發展語言表達能力都有好處。例如:在學生學完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后,教師應提問題:為什么長方形面積等于長乘寬?并讓學生當小老師上臺解答,通過用單位面積的小正方形進行實際測量,并作分析、講解,使學生在重溫公式的基礎上,對面積的概念、面積的測量、面積的計算、面積的單位及其長度單位的區別與關系等,都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應用。
此外,要使自學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沒有主觀的勤奮努力是辦不到的。勤奮是自學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再者,自學過程中難免遇到種種困難,要使自學不終止地堅持下去,必須有堅強的意志。數學家祖沖之把圓周率的值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需要計算出圓內接正24576邊形的面積,在只有籌算的時代,要進行這樣多位數的大量乘、除、開方運算,困難是何等之大,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力能行嗎?人的能力總是在一定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然而對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來說,總可以沖破逆境,克服各種不利條件和艱難險阻,在成功中發展自己的自學能力。可以說,意志是自學能力發展的保證。最后,成功的喜悅也可以激發自學的信心,但絕不可以放松對自己學習的嚴格要求。否則,將會故步自封,更不能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能力。面對自己學習的進展,應該尋找不足之處,善于作出辯證的評價,永遠不要滿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績。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思維不斷產生心理上的“緊張”,從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成認識的深化,不斷提高自身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