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軍
《辭?!飞险f:人文“舊指詩書禮樂等,今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現在一般認為,人文精神是以人類文化為文化基礎,以珍視人的自由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它追求一種對真理的認識,對道德的完善和美好的情感。
一、語文具有人文性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包含著社會歷史景觀和人類社會思想,是展示人類文化成果的窗口,也是我們繼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個窗口。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它可以為學生提供歷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提高個人的人文素養,受到高雅的審美情趣的熏陶,也即人文精神的陶冶和培育。語文教育的目標應著眼于人的發展、完善“母語學習的過程,首先是一個豐富語言學習者的精神經驗,培育語言學習者的主體精神,形成語言學習者的個性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人成為獨特的文化自我的過程。其次才是語言能力的訓練和提高的過程?!?/p>
二、小學語文的人文性
小學教育的過程是小學生思想、精神啟蒙的過程,是他們在“生活世界”中精神、情感、態度、價值等的整體人格生長生成的過程。小學語文教育正是在此過程中展開,這意味著小學語文教育理應深深扎根于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的整體人格生長生成的過程之中,全方位地影響小學生整體人格的提升,啟迪他們的心靈情操,拓展他們的心智視野,使他們更多更好地受到一種人性的、人文的、人情的教化。伴隨人文滲透的同時,小學生慢慢習得了語言的技能和必要的語文知識,提升了作為社會個體所需要的文化精神價值。正因為有人文滲透和人文情懷的培養作為基礎,才使得學生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成了有靈魂的知識、技能;對學生的思想滲透也不再是單一的思想傳輸,而是學生整體人格精神的生成?!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三、語文的人文性在教學中的體現
1.重視學生的個體化發展
語文的人文性在教學中的體現是教學使人成為人,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教學觀念上要求樹立“主體性教育”觀念。認識到人的發展從根本上說是主體性的發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苯虒W中強調把重點放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上。要樹立教育人本論觀念,強調尊重、關心、理解與信任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在教學中創造出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實行教學民主,建立平等的人際關系,在有序的競爭中,激勵每個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個性、完善人格??梢哉f,語文的人文性在培養目標上表現在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呼喚。
2.倡導合作學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在教學中,我們應給予大部分學生足夠的思考、合作的時間,重視生生互動,讓學生有機會進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的主體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和條件,其內容包括互相討論、評價、反饋、傾聽、激勵、互為師生等。同時,在合作學習中,由于學習任務由大家共同分擔,問題就變得容易解決,降低了難度。這樣一來,既能激勵學生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還能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能增進同學間的感情交流,改進人際關系等。學生由于主體性得到彰顯,自然會產生求知欲望,會將學習當作樂趣,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界。
3.培養審美情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闭Z文教材中的文章多為名家名篇,大多文質兼美,含有豐富的美育因素,因此,在閱讀中“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摘自《語文課程標準》)在課文中,無論是說明文、議論文,還是詩歌、散文、小說,都體現著深刻的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和藝術美的豐富內容,蘊含著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語言美、理解美、評價美、創造美的活動。教師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課文的美的因素,把知識、理論容納在以美的范式帶動的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節奏與和諧、新穎與自由的創造性學習環境中,同時化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的綜合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之中,使課堂教學滿堂生輝。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就會對自然、社會、人類現實生活中所呈現出來的種種美的現象和事物產生震動、驚異、贊嘆、仰慕、熱愛、振奮等美好的情感,從而激起強烈的向往、追求、探索的愿望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