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瓊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現代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弘揚學生人格的主動精神,發展學生學習的各種潛在能力。把自主學習體現在教學中,教學結構將發生質的變化,教學效果非常明顯地得到提高。
一、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激發自主學習的熱情
學數學的關鍵就是解決數學問題,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能直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心理基礎。例如,在教學“文具店——小數乘法”時,我就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到鎮進行扶貧獻愛心活動,由于學生對這種活動非常感興趣,學生一聽就興奮起來了,然后我問學生:“我們拿什么去扶貧呢?”,學生很快就想到買一些文具給鄉下的小朋友,從而導入到小數乘法的學習當中。對此學生興趣盎然,帶著這個問題小組交流意見,確定購買文具的方案,學生學習的熱情一下子高漲了起來,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也就創設出來了。
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行積極的自主探究
布魯納說:“學習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是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引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途徑。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啟發、點撥、設疑、解惑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課前讓學生準備好一個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課堂上先讓他們對每一種三角形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看是否能把三個角組成以前我們學過的什么角?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去尋找和推導三角形內角和的大小。有些學生剪一剪后,把三個角拼成了一個近似平角,老師及時引導學生觀察拼成的角的大小,學生觀察后推導出三角形三個角拼成了一個平角,也就是三角形三個角的和是180度。這樣,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自己通過一步步地探究,邊操作,邊觀察,邊思考,比較、討論、總結,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舊引新,發現規律,獲取新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應大膽放手,更多地提供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敢問、敢做、敢爭論的精神,激發他們自主探究的興趣和欲望。
三、讓學生在靈活多樣的練習中促進自主學習的調控
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靈活多樣的練習不僅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同時也是溝通知識與創新的橋梁。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內容,巧設多種形式的練習,為學生積極思維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提供數學學習交流的機會。如在四年級“除法應用題”的教學中,我采用了“導向式練習”進行教學。我出示兩道除法應用題:
1.玲玲家書房面積是16平方米,正好用了32塊地磚,那么每塊地磚的面積是多少?
2.玲玲家書房面積是16平方米,正好用了32塊地磚,那么每平方米用多少塊地磚?
討論:有同學說兩道題目都是16÷32=0.5,也有的同學說兩道題目都是32÷16=2,還有的同學說第一題是16÷32=0.5(平方米),第二題是32÷16=2(塊),到底哪種說法正確呢?為什么?
對比兩道練習,你學到什么?從中總結出除法中誰做除數的方法。教師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自主探索,有利于協調練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教師觀察學生心理傾向,為課堂教學提供依據。
四、讓學生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提高自主學習的效果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學法的指導。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在學好知識形成能力方面,一定要注意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教師在進行學法指導時,首先要弄清學法指導的內容,然后再思考和落實怎樣指導,并且教師要結合實際提供可以操作、能夠運用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學法”到“仿法”最后能“創法”,學生才能對知識的被動轉變為對知識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學能力。學法基本有預習、讀書、聽課、觀察、質疑、討論、練習、反饋、復習、考查等方法,在指導過程中,除了要循序漸進地加以指導外,還有配合良好的學習習慣,反復指導,反復訓練、培養。總之,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自主學習的效果。
總的來說,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在課堂上創設生動活潑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有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