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鳳菁
前言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及中職學生現狀
有人說“核心素養”現在已經成了教育界的流行語,是教育界的“熱詞”。那么,什么才是當今學生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呢?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落實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它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其中自主發展包括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兩大素養。這兩大素養正是我們班主任應該做的工作。
但眾所周知,我們中職學生中有很多人學習習慣很差,成績不太理想,缺少時間觀念,自我要求標準低,對自己缺乏自信又愛義氣用事,對現階段的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比較迷茫等等。面對這樣一批學生,作為班主任該如何指導他們自主發展呢?我想,這也是每一位職業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基于這些情況,我做了一下探索。
第一,深入了解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找到他們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狀況的根源。
美國著名的新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認為:人的社會心理(人格)是終生發展的,并將其劃分為8個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社會對個體有不同的要求。當個體自身的需求和能力與社會要求相一致時,即同一性形成,人格發展任務完成成功。這種同一性的感覺會不斷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形成其積極的品質,也會為以后的生涯添加絢麗的色彩。但個體自身的需求和能力與社會要求之間會出現不平衡時就會給個體帶來緊張感和內心的沖突。
教育的作用在于發展這些孩子的積極品質,避免消極品質。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幫助他提高能力,讓他們獲得同一性。
第二,了解他們目前最迫切的需要,并力爭滿足它們。
班主任要了解學生目前最迫切的需要,并用足夠的愛心和耐心滿足他們最迫切的需要,讓這些學生有足夠的動力去贏得人生出彩的機會!我們制定了以下策略:任務引領。每節課前,由老師下發預習要求,允許商量討論,也可以網上查資料;設置心錨。無論是誰,只要能在課堂上積極闡發自己的觀點,全班同學都要為他鼓掌加油;積分比賽。根據問題的難易,解答正確與否,班委給每一個回答問題的同學適當加分,每周進行積分評比;物質獎勵。在每周一次的班會上,獎勵達到一定分值的同學諸如一根棒棒糖、一支水筆、一個筆袋、一本流行的漫畫、一本青春勵志類的書等不同獎勵;及時向家長反饋。每周將同學們的良好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
第三,利用QQ、微信等即時通訊,更多了解學生。
我們都知道這些即時通訊工具的強大威力。充分利用它們可以讓我們和學生溝通交流更具備時間上的靈活性;便于談論一些當面不好意思講的話;利于我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提高家校溝通的時效性和精準性;其強大的分享能力也助于老師想同學們及時推送相關知識和資料等。
第四,用你是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優點。
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至少具備語言、邏輯數學、音樂、空間、身體運動、人際關系、內省和自然等八種智能。而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一般多注重學生的語言和邏輯數學智能。
也就是說,進入我們中職校的學生也許升學成績并不理想,但并不一定這個孩子方方面面都不好。有人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每個人都有一份自己獨特的優秀,我們中職學生也是。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多角度看學生,用你的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其他方面的智能,挖掘他們的潛力,讓他們的能力和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完善。
第五,給學生鼓勵——我相信,你能行。
我們要告訴我們的學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我們有我們的優點,有長處,有技術!我們不是天生的失敗者!職校是我們新的起跑線!哪個被稱為國家棟梁的大工匠不是靠的一技之長!所以職業院校也是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我們的青春也能出彩!
第六,正面管教——這不只是你的錯。
學生犯錯誤是難免的,尤其是那些被驕縱大的孩子(那些小太陽、小皇帝們),他們總覺得這個世界都是欠他的!所以,當這類孩子犯錯誤時,一味的嚴厲和懲罰有時會適得其反(并不是說嚴厲不好)。他們會憤恨(這不公平,我不會相信你了)反叛(故意對著干)甚至報復(找機會扳回一局)或者變得自卑(我是個壞孩子)或偷偷摸摸摸的做壞事,爭取不被抓到。
班主任對待犯錯的孩子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并給他足夠的尊重,讓他感受到理解與被尊重,然后引導他--良好的品格(尊重他人、敢于承擔責任、愿意合作等)也是有價值的社會和人生技能。
第七,耳濡目染名家典范,潛移默化健全人格。
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播放名家一分鐘演講或《開講了》、《我是演講家》等的相關視頻。有時也會個學生比方一些經典勵志歌曲,如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張韶涵《隱形的翅膀》;劉歡《從頭再來》;任賢齊 《永不退縮》等等。
同學們在耳濡目染中培養了康的人格、國情懷,增強了服困難與挫折的勇氣。日久天長,他們的思想性格于不知不覺中因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
第八,引導學生制定生涯規劃,學會珍惜時間。
沒規劃的人生叫拼圖, 有規劃的人生叫藍圖;沒目標的人生叫流浪,有目標的人生叫航行!所以,人生需要規劃。我們班的具體做法:要求每個同學都做一個每天時間安排表,貼在班級后面的墻上,大家相互監督。
第九,注重養成教育——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
怎么才能養成還習慣呢?那就需要大家嚴格要求自己,并堅持下來。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成為21天,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于是,我要求同學們,每人制定一個“日常行為自我管理表 ”。一個學期堅持下去,同學們基本行為都規范了,好習慣都形成了,一看到誰遲到就感到不正常了。
在指導學生自主發展方面,做為一名中職班主任,我一直在盡力探索。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有“立德樹人”的理念,有把學生培養成才的信心,就會有培養他們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