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輝
九月份,剛上學不久,便時常聽到入學的小朋友說:“讀一年級太沒意思了,沒有故事聽,也沒有游戲打,并且要把小手自然放在桌上,不允許做任何小動作;還得天天做作業,讓我回幼兒園讀書該有多好呀!”重回幼兒園當然是不現實的,但它卻反映一個現實問題,教學任務的繁重和教學形式的單調,使小學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銜接不協調。使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產生了難以接受的心理影響,消除這種消極影響的有效辦法之一是實行有趣的課堂教學。那么怎樣進入到有趣的課堂教學中呢?就此以一年級新部編下冊為例:匯報幾點做法來和大家交流。
一、進行創設課堂情景教學,使之“有趣”
一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如果沒有通過設計情景方面教學,單從捧著一本教科書就下去了,我想小學生不笑死你才怪呢?不然就是呆若木雞一般,整個課堂一點生氣也沒 有,聽不見一點點那可愛的“聲音”。只是教師的所謂“教”,那學生的學呢?因此,課堂情景創設猶為重要。如我在教學新部編教科書P9頁的第四課猜字謎教學時,單從簡單的師讀,生讀。對學生來說一節課一下子就上完,沒有上課中的設計環節。什么師朗讀:左邊綠,右邊紅,左右相遇起涼風,綠的喜歡及時雨,紅的最怕水來攻,那樣子的教學,不是顯得空洞洞的嗎?所以我采用了通過查找課件,通過今年新配上的白板出示:小朋友,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出示左邊禾苗的“禾”字,右邊“火”字,學生一下子一目了然。“哇”那不是一個“秋字嗎?“小朋友,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它好嗎?”學生異口同聲的說:“好”。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簡簡單單的一次游戲設計,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學生的學習興趣起來了,課堂就活躍起來李“老師,老師,我來演,老師,老師,我來讀。”課堂一下子就變得那么的有趣,學生也學得那么有趣。我相信在這樣“有趣”的課堂上教學,學生不也變得很有“趣”嗎?
二、進行口耳相傳,使之“有趣”
在課堂中我是采用了在示范時盡量讀的慢,多讀幾遍,同時讓學生靜聽,并且看嘴型,觀察體會,培養良好的聽音習慣。在練習發音的過程中,要講究練習方式。例如,全班跟讀,分組跟讀,互聽互讀,,小組小聲自由讀,聽音找字母卡片,聽音默記,看卡片讀音等。從發音到音形結合,多種方式配合,提高課堂效率。在復習鞏固時,針對學生發音存在的問題,引導他們辨別比較,區別正誤,深化認識,使之在課堂中得到充分交流,體現在互動中,讓學生大膽的在課堂中讀出來,使課堂生動有趣。
三、在課堂中突出文本朗讀的重要性,使之“有趣”
低年級閱讀教學雖然有些學生對語句和生字詞都不大懂,但這沒有關系,這幷不影響到學生對閱讀和朗讀的興趣。有的課文都是選擇了生動,有趣的圖文幷茂的圖畫,并且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富有兒童化口吻的圖文。面對這樣的文本,學生也就會百讀不倦了。如果再加上課堂上教師的教學發揮,與學生面對面的碰撞,加上老師激情的教學。我想一堂課的重要性應該離不開老師激情澎湃的朗讀,范讀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新部編一年級下冊的課文16《一分鐘》,課文中的“元元”為了多睡一分鐘而遲到的事,朗讀就顯得那么重要了,讀到:他又嘆了口氣,說:“要是早一分鐘就好了。”此時此刻,你要讀出“元元”那后悔的表情,那難過的口氣,使之在課堂中充分的體現朗讀。讀中有情,情中有味。只有這樣子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再如讀到:第21課《小壁虎借尾巴》中的小壁虎尾巴被蛇咬斷了,而處處去向別的動物借尾巴的故事。學生讀到這一課也是興趣盎然的,讀到:“小壁虎轉身一看,高興得叫起來,我長出一條新尾巴啦!”這時,教師要示范讀呀,讀出小壁虎那高興勁兒。因為畢竟學生就是學生,沒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閱讀能力,通過老師的富有深情的語調的朗讀,課堂上一下子就不一樣了,學生有的連吃奶力都使出來讀了,我想這節課我的教學目已經達到了。接下來學生說:“小壁虎尾巴不用借了,它自己長出來了,以后就有用啦!原來其他動物們的尾巴也各有其功能了”。(“功能”這詞一下子蹦出學生之口)我順勢一引,高興的說:“這樣看來動物們的尾巴各有其用,不是嗎?”“是呀!”學生異口同聲的說。我想有什么好的方法比在課堂中的朗讀更能入情入景,更能體現一堂課的生動,有趣呢?
綜上所述,強化課堂中的“有趣”教學,就一定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利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環境,挖掘出多種有利的教學因素,促進每一堂課的精彩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