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建東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教育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實踐中,我們深刻感受到互聯網給教育帶來的強大功效和重大變革。本文從互聯網對教育環境的變化,培養目標的變化,教育內容的變化,教育模式的變化,師生關系的變化等五方面簡單論述了互聯網給教育帶來的變化。旨在指導教改,更新教育觀念,構建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真正使學校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深化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變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實踐中,我們深刻感受到互聯網給教育帶來的強大功效和重大變革。
一、第一是教育環境的變化。
過去我們說接受教育,基本是指在學校里接受教育,而在互聯網時代,教育可以說無處不在。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反思教育》的報告,認為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對教育重新進行定義。過去我們眼中的教育指的是在學校里接受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其實教育無處不在,很多教育是在無意識的、非正式的環境中接受到的。互聯網時代更是如此,處處可以學習,時時可以學習,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終端移動設備的智能化,使得最新信息傳遞幾乎無時差,過去很多難以獲得的信息和知識,現在變得唾手可得,閱讀也顯得非常輕松、知識的獲取也更容易,更快捷。所以,從這點來看,教育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二、第二是培養目標的變化。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一直以單純的知識傳授為主,延續的是應試教育模式。但在互聯網時代人才培養目標悄然發生了變化,人才的培養不再局限于知識層面,而是包括思維、能力在內的綜合素質的培養。《經濟學人》一篇文章曾指出,21世紀我們要培養學生四個方面的技能:思維能力、組織溝通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個人生涯規劃能力。其中首要的思維能力就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思維。就比如說,現在有的博主,為了盡可能吸引眼球,贏得人氣和閱讀量,于是將一些話題,要么改得聳人聽聞,要么切得七零八落。其結果是,在微博上,飛來飛去的,全是些碎的不能再碎的片言只語,或者一些被肢解的七零八落的名人名言、名著名段。更有甚者,還借助名人之名,杜撰一些似是而非的話,到處傳播,產生不好的后果。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對信息的批判,創新,處理都要加以思考,對自己對社會更要有責任。所以從這個方面看,互聯網時代的人才培養目標發生了變化。
第三是三、教育內容的變化。
教育內容的變化不僅僅是把現代科學技術、發明和發現教授給學生,而是從更廣泛層面進行課程整合。過去我們的教學局限于數理化這樣一個一個學科,以學科來劃分課程,而現在我們看一個事物都是綜合來看,所以今后要把課程整合起來。現在國外出現一個STEAM,第一個S是科學,T是技術,E是工程,A就是美育,M就是數學。就是說要把科學、技術、工程、美學以及數學結合起來,以項目為基礎進行課程改革。
第四是四、教育模式的變化。
在互聯網時代,技術革命深深地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代替了人部分體力,信息技術革命機器代替了人部分腦力,那么在互聯網時代,機器不僅僅代替了人部分腦力,甚至把人類的智慧聯系起來,擴充了我們的大腦。整個社會將被互聯網連接為一個整體,互聯網成為社會這個有機體的大腦與神經中樞,互聯網+教育的結果,將會使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提出,現在的知識是全人類的知識,學習也是全人類的學習。基于互聯網時代這樣一個特點,教育培養方式也發生了變化。
過去的教育一般采用班級授課制,一個班四五十個學生,這是工業化時代的進步。但現在這種教學模式就要改變了,因為互聯網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和環境,可以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適應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過去的課堂教學只能照顧到平均的水平、中等的水平,老師講得太快,學習比較差的學生跟不上,但與此同時一些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卻覺得“吃不飽”,所以我們過去的課堂教學往往是按照中等水平來設計的,而互聯網時代則可以按照學生個性化來設計。我認為給每個學生提供最適當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第五是五、師生關系的變化。
在傳統教育過程中,教師曾被視為知識的唯一載體,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師已經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各種渠道獲得知識。教師也不是知識的權威,因為學生可以從互聯網上搜索到豐富的信息,擁有批判性思維的學生可能比老師知道的還多。在這種情況下,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勢必發生改變,教師的角色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在互聯網時代,教師一方面要成為學習的設計者,為每個學生設計適合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教師要成為學生搜集信息的指導者,因為信息并不等于知識,知識也不等于是智慧,教師要教授學生正確運用選擇信息的策略和方法,避免不良信息的損害。另外,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終歸會遇到困惑,遇到困難,老師要幫助加以解決。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下,老師的角色應該是學習的設計者、搜集信息的指導者以及解決困難的幫助者。同時,老師應該成為和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
互聯網時代的學習者和師者,將是一個被持續放大的概念,跟我們原來所當的學生、教過我們的老師會完全不一樣,我們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讓互聯網助推教育事業更好更快的發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更新教育觀念,重構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真正使教育事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深化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2]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祝智庭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模式:理論框架與案例研究》
[3]桑新民,《中小學校園網絡建設的意義、功能與效益初探 》
[4][大公教育]:顧明遠[OL]《互聯網改變了教育生態 未來學校和老師會消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