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夢
摘要:在分析了皮亞杰認知結構理論、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建構主義發展觀的基礎上,以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核心觀點結合中班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通過活動導入,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以問題為支架,引發幼兒的認知沖突,理解繪本的內容與意義;引導幼兒與父母共同制作地圖三個環節,探析其在中班幼兒文學作品活動中的應用。
關鍵詞: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文學作品活動;應用
一、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主要觀點
(一)認知結構理論
認知結構理論最基本的單元就是格式,也就是圖式,體現在兒童身上的圖式就是指兒童對一個時間基本要素和相互關系的抽象表征。刺激輸入的過濾或者改變叫做同化,內部圖式的改變以適應現實要求叫做順應。學前兒童認知發展就可以解釋為在這個平衡與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斷構建和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實現其認知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①
(二) 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皮亞杰的理論研究揭示了兒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他把個體到出生至青少年時期劃分為四個相互銜接出現而又各具特點的認知發展理論階段。①感知運動階段(出生—2歲左右)嬰兒通過與周圍環境的感覺運動接觸來認識世界。②前運算階段(2—7歲)兒童頻繁的借助表象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重視外部活動,兒童開始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憑借象征格式在頭腦里進行“表象性思維”。③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兒童出現了內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邏輯結構的動作。④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想象和思維,重建事物和過程來解決問題。②
(三) 建構主義發展觀
皮亞杰認為,發展有四個條件,即成熟、實際經驗、社會環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發展的三個經典性因素,而第四個條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皮亞杰認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經驗,而是起源于動作,即動作是認識的源泉,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個因素平衡化促進了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和諧發展,并使得成熟、實際經驗和社會環境之間處在協調狀態。當低層次的平衡被沖破以后,由于有了這種傾向,平衡才能在高一級的水平上得以恢復,從而導致了智力的發展,因此是最為根本的因素。③
二、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國內外研究
(一)國外研究
皮亞杰是把結構論思想引入心理學的第一人,他把結構主義哲學引進心理學領域,創立了認知發展論。④他從認知和發展的角度對兒童心理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研究。1979年美國出版的《活動中的幼兒——幼兒認知發展課程》一書,記載了30年來認知發展理論課程的研究成果,已經被譯成多種文字(包括中文),在世界各國出版。這標志著皮亞杰的理論應用到學前教育實踐的成果也已在世界各國學前教育界傳播。⑤
維果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又被稱為社會文化發展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則是維果斯基對于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中最初的最大貢獻。這一理論建立在教學與發展的關系的基礎上,確定幼兒發展的兩種水平:第一種是兒童的現實發展水平,即兒童能夠達到的水平;另一種是兒童的潛在發展水平,即兒童在成人的幫助下能夠達到的水平,二者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這個理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⑥
布魯納提出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是結構主義理論的“三大法寶”之一,他指出:“兒童都有他自己的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的獨特方式。”教師的任務就是“按照這個年齡兒童觀察事物的方式去闡述那門學科的結構。”他主張讓學生主動地去發現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⑦
(二)國內研究
國外研究見解鮮明,國內也是不甘落后。中國古代關于認知發展的某些思想初見于先秦諸子的一些著作。孔子曾提出人有“生而知之者”與“學而知之者”,涉及認知發展中的先天與后天關系的問題,他還有過將發展劃分各不同階段的初步見解。孔子關于認知發展的學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開端。
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是幼兒語言學習的范例,教師應每天給幼兒一定的時間進行文學欣賞。⑧兒童文學作品向幼兒展示的是建立在幼兒生活經驗基礎上的間接經驗,這種間接經驗既使幼兒感到熟悉,又讓他們覺得新奇有趣。
《綱要》明確指出: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只有學生才是學習的唯一主體。⑧我國的王一博、楊曉潛、楊伊等學者的研究指出,幼兒教育中要重視幼兒經驗的獲得主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幼兒主體的能動性,以“幼兒為中心”進行教學。幼兒在活動中要突出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實現幼兒的自我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手段,采取適當的方法,了解幼兒的生活經驗以及年齡特點,以促進幼兒的發展。
三、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實踐思考
綜述國內外學術界對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研究,取得了許多富有價值的成果,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進行有效的教學,才能使認知發展理論真正的運用到幼兒文學作品學習活動當中,又能在實踐中深化認知發展理論,這是教師在實踐中需要不斷探索的。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給我們的教育教學提供了啟示,它提倡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要考慮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重視幼兒的發展階段的特征,一切教學應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去設計,照顧幼兒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還強調以兒童為中心,發揮幼兒的主體性,符合現當代以“幼兒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幼兒文學作品活動的全新視角,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豐富了我們的教育教學理論。
參考文獻
[1]張蓓.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對早期閱讀的啟示[J].基礎教育研究,2014(05).
[2]李卓.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語言習得[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3).
[3]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理論與流派》[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8.
[4]方勤華.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對數學教學的啟示[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9(05).
[5]曹能秀.試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論與學前教育[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06).
[6]張燕君.維果斯基的理論與幼兒教育[J].幼教新航道.2012(08).
[7]布魯納.《教育過程》[M].邵瑞珍等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78.
[8]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鳳凰教育出版社,20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