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順祥
““開放式””課堂相對于傳統的““封閉式””教學課堂而言。從課堂教學手段來看,近年來二者相較,““開放式””課堂被諸多教學模式所采用,被摒棄的傳統教學模式漸漸淡出現代化教學課堂。由于傳統模式的根深蒂固,教師拿來可以是使用,使用可以用好,用好可以出成績。使得““開放式””課堂多見于““公開課””、““示范課””、““競賽課””,而鮮見于平時的授課課堂。這不禁令人深思,高效性的模式、科學性的模式,它有適時的土壤環境,卻沒有充沛的水分,沒有耐受的養料,難以在教學課堂上展開。
““開放式””課堂進入推廣階段,轉變課堂主體性是根本。在《教育理論》中:““教育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始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通過學生這一主體轉化為學生自身發展的新需要時,才能真正促使學生的身心向高一級水平發展””。如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課程知識的傳授者,不是講授者。傳授的知識本來存在于人類的知識認知中,教師先于學生掌握了知識,教師的職能就只能是將知識進行傳遞,而不是將知識進行講授。
結論:①理解知識傳統模式需要講授,開放式模式學生進行感受。
②知識來源于生活,需要受體進行理解,不需要冰冷的定義。
教師在運用開放式教學手段中,需要從思想層次進行改變,不是為學生認識知識而進行教學,而應該為學生學習知識而教學。數學思維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高斯如果按照老師的固定思維模式,那么““高斯算法””也許會晚幾百年出現。
一、 ““開放式””課堂,基礎在于教師的““備課””
。開放性課堂之所以開放,敢于打破思維的禁錮是關鍵。教師的授課思維,以及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呈現出““跳脫””,是一堂好的課程的開始。授課過程中,教師希望出現大量提問的學生,這樣能讓自己的授課出現發散性、思辨性乃至于質疑性。教師不能將這樣的現象寄托于學生身上,因為學生不懂得知識,才讓您去講授,所以希望這樣的現象出現,應該從這方面著手。:
1、1.授課前的備課
。備課環節是教師上課前的““劇本””。例如:六年級教材《比的認識》,教師授課過程中一個問題預設。
師:教室內的五星紅旗、天安門前的五星紅旗、操場上的五星紅旗,它們的長、寬能組成那些比例?
生1:教室內國旗的長和寬與天安門前的五星紅旗的長和寬組成比例。
(教室國旗)長:寬=長:寬(天安門國旗)
生2:操場上的五星紅旗的長和寬與天安門前的五星紅旗的長和寬組成比例
(操場國旗)長:寬=長:寬(天安門國旗)
生3:操場上的五星紅旗的長和天安門前的五星紅旗的長與操場上的五星紅旗的寬天安門前的五星紅旗的寬
(操場國旗)長:長(天安門國旗)=(操場國旗)寬:寬(天安門國旗)
結論:顯然很多教師注重生1、生2的教學,忽視了生3的教學。教師應該注意到能組成比例的定義: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就叫比例。沒有局限于,比的前項后項。給予生3表揚,因為該生沒有像前兩位學生一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就讓課堂教學出現了““意外””性。同時學生也收獲了比例的意義。
2、 2.重視課前學生的預習
。學生的預習應該從知識的體系入手,不能單就某一例。開始預習知識,是學生自學的開始,也是學生能在課堂中有所發散、思考、質疑的基礎。許多教師側重于一堂課的授課過程是否順利,而忽視了學生的自學。自主學習是基于學生對整體知識了解后,不解,疑惑處的不懂處進行講授。只有學生課前的充分預習,才能在““開放””課堂取得效果。
二、““開放式””課堂,重點在于““提問””
。““提問””是教師基于新知識講授的一種鋪墊,能為學生創造適度的空間,給予學生更合理的思考,讓學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得出結論,這比教師費心的講授有效得多。
1、1. ““提問””更多的傾向是教師對正堂課程的把控
。把控的出發點是讓教師能全面掌握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的提問要掌握好易、適中、難度較大三層面,才能激發全班學生的積極性。
2、2. ““提問””展現教師教學的開放程度
。合理而有效的問題預設,是教師突破重難點的常見手段之一。開放性課堂,是教師打破以前教學的慣性思維,從新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3、3. ““提問””另一方面也是學生的提問
。教師在遇到學生的提問時,能適時進行引導,從而出現思維的碰撞,那么所產生的效果可能是影響學生學習方法突破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忽視學生的““問題””。
三、 ““開放式””課堂,倡導““圖形””教學
。數學教學不該讓學生直面冰冷的數字。““圖形””教學不光是黑板上的簡單線條,更應該是““實物””教學。學生從入幼兒開始,教師會利用小棒、水果、玩具等進行輔助教學。但由于知識點的深入,很多教師忽視了““圖形””教學。在教學中利用““圖形””進行教學,能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動手作圖能力,同時也能增加數學教學的趣味性。
四、 ““開放式””課堂,同時具有自身的成長性
。““開放式””課堂,在教學的組織形式上有許多的成長空間。““合作探究””、““現場教學””、““個別教學””等多種形式可以貫穿在““開放式””的課堂中。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形式,能取到不同的效果。
在教師的實際教學中,有許多的教學方式可以采用,只要能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的助力,那么在課堂中都可以采用,并拘泥于統一形式。
五、““開放式””課堂常態化的關鍵,在于授課者思維的轉變
。教師是特殊的職業,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對象在改變但服務的手段(課本)不變。必然會導致教師這一職業出現““惰性””。只有小學的基礎教育讓學生有所創造,形成開放的方法,才能為今后學習創造良性的學習方式。
““開放式””課堂走進數學教學,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特別是自主學習的能力,質疑解疑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有實現師生角色徹底轉變,讓學生成為學習主導者,讓他們在課堂活動的操作中、觀察中、討論中、交流中、研究中學習知識。在教學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要讓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把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起來的能力和各種思想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只有這樣才是數學教學的初衷。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