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設計是以人為中心的從總體環境出發的規劃設計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體形象和環境美觀,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它是城市規劃的延伸和具體化,是深化的環境設計”1。現在社會的發展中,城市公園已經成為一個不可缺少城市公共空間,他跟人們的生活、工作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城市公園有著交流與功能區域過渡的作用,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城市公園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城市公園;湖濱公園;分析;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并且根據人們現在的生活與工作狀態,缺少交流與溝通成為現代人的通病,高負荷的工作壓力使得人們平時出行時間大大減少,在很短的休息時間內很難有人愿意將時間花費在沒有意義的游玩路途上,那么像這種距離短、空間豐富、景色優美的城市公園就是最好的選項了。
本文以金雞湖湖濱公園為研究對象,對城市公共公園的現狀,以及公園空間利用情況進行詳細調研與分析,分析對公園環境的影響因素,并思考城市公園設計的方法。
一、現狀分析:
(一)地理位置發展:
金雞湖景區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總面積11.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7.4平方公里。金雞湖原本是養魚塘,水質環境也不太好,整體生態建設情況不容樂觀。剛剛開發之初。附近的居民相當少。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環金雞湖一帶早已成為了城市發展樣本,成為了新城旅游、商貿、金融中心。蘇州著名的東方之門就坐落在金雞湖岸邊,環繞金雞湖景區的主要是商業區與住宅區。
(二)道路分析:
湖濱公園的主要交通干道前后交錯,分布規律,與次干道形成錯落有致的交通流線,并且在規劃路線時也充分考慮到周圍的居民,住宅區距離主干道較有一段距離,但次干道和不規則小路則是穿插于整個居民區與商業區,這樣既能保證居民的出行方便與安全,也保證居民的休閑娛樂不受打擾,打造一個安靜愜意的環境。金雞湖在景觀規劃中充分考慮到了車流、人流系統與景觀本身的關系。公園在道路規劃中充分考慮到人流量與車流量,車流量均環繞在公園外圍,減少對公園內人行道路的干擾。道路主次分明,有完整的殘疾人通道。橫跨南北的景觀軸線貫穿整個狹長空間,將各景觀節點串聯成組,使整個公園空間更加整體,動線更加流暢。
(三)功能分區分析:
金雞湖湖濱公園作為一個游樂公園,他有大量的開放空間和圍合空間,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濱江大道為主要觀景區,整個空間呈帶狀發展,結合尊重自然的理念,創造出不同的濱水空間,如觀水、近水、親水等,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視而可見。公園內配套設施呈點式分布,各區內設施齊全。
在整個公園的最南端,是整體的一個私密空間:香樟園,他的地形高低不平,與穿插在林中的步行小道融合在一起,木材與玻璃結合的亭子,高度近5M,通透、空曠、寧靜。游客可在此靜心觀賞周圍的草木。仰望頂上也是風景,眼前花草枝椏順著玻璃頂部蔓延。
接著便是串聯這所有區域的湖濱大道了,暢游湖濱大道,可以看到人形和犬形的黃銅雕塑,增加了沿途觀賞的趣味性。
二、總結分析及思考
在做了多數調查分析之后,了解到城市廣場的設計應該是以人文本,從人的心理、行為出發,如果一個公園廣場片面強調在視覺上的美感,忽視最基本的以人為本,如果在設計上缺少人文氣息,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那么就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設計,金雞湖湖濱公園設計在這一點上是很值得學習的。
三、城市公園可持續發展對策
城市文化是一個城市的象征,在游客、市民游玩的同時還能了解到當地文化特色,城市公園是以城市作為依托,作為這座城市形象的體現。因此,城市公園既要融入地方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又應該增添城市在社會發展現階段的特色,使得公園與城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管理不嚴格式許多公共用地的弊端,但是為了帶動經濟,各種小攤小店在公園里隨意擺放,導致公園廣場內部臟、亂。并且由于管理不當,公園的景觀以及公共設施也都遭到破壞,這樣導致了人們對于公園的印象都與休閑安逸不相干。要加強公園的綠化管理建設,首先就要對這些小商販進行整改,統一歸納,清理街道與草坪、公園的景觀設施,以保證公園文化活動的有序進行。
安全設施建設一直是現在公共用地中的重要組成要素,在游玩休閑的同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安全問題,建設避難所、逃生通道都是必不可少的,廣場、公園作為人口集中地區,也是城市作為緊急避難場所的重要場地,所以在建設公園時,公園出入口的設計需要仔細規劃。
結語:綜上所述, 要設計出來為人們所喜愛的公園、廣場, 就必須把“ 人性化” 作為重中之重, 只有真正注重“ 以人為本”,充分的考慮人們的需求, 從行為以及心理雙方面考慮, 這樣設計出來的廣場才能受人們喜愛, 讓廣場脫離臟亂差、小吃街的陰影。為人們打造一個干凈清新,適合休憩的城市廣場。
參考文獻:
[1].張文忠. 城市內部居住環境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方法. 地理科學,2007, 27 (1): 17-231.
[2].李永雄, 陳明儀, 陳俊. 試論中國公園的分類與發展趨勢. 中國園林, 1996, 12(3): 30-32.
[3].劉常富, 李小馬, 韓東. 城市公園可達性研究: 方法與關鍵問題. 生態學報, 2010, 30(19): 5381-5390.
[4].續光會.關于建設呼吸型城市綠地的探討[J].山西建筑,2009,35(14):349-350.
作者簡介:
趙玉雪(1993年-),女,漢族,江蘇豐縣人,碩士,蘇州大學,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及其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