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生


摘 要:農業供給側改革,核心要求是要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產,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由過度依靠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本文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結合清流縣農業供給側現狀和存在的短板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措施。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改革;現狀分析;對策建議
文章編號:1004-7026(2017)18-0003-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清流縣地處福建省西部,因縣城“青山疊翠,碧水環繞”而得名。縣域總面積1 825萬km2,轄13個鄉鎮,111個行政村,農戶3.28萬戶,農業人口12.52人,勞動力6.41萬人,耕地面積1萬hm2,森林覆蓋率84%。清流縣按照中央和省、市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思路和部署要求,聚焦持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這個核心,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1 農業供給側現狀
1.1 農業生產穩步增長
清流縣在保持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發展優質高效生態為特征的現代農業。2016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6.41億元,比2015年25.09億元增長5.27%,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 464元,比2015年14 726元增長11.81%。糧食播種面積 穩定在17 333hm2,糧食總產達到9.15 萬t。茶葉種植面積2 666hm2,產量1 650t。花卉種植面積666hm2,產值2.2億元。果園種植面積5 333hm2,產量5.84萬t。肉類總產1.17 萬t,同比增長5.47%。水產養殖面積6 000hm2,水產品總量達2.52萬t,同比增長3.01%
1.2 特色優勢產業逐步形成
清流縣依托資源、環境優勢,積極培育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茶葉、花卉、漁業、豆腐皮、花生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基地已初具規模。 “清流溪魚”、“清流黃羊”、“清流豆腐皮”、“清流雪薯”、“賴坊花生”等分別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清流溪魚”注冊國家級集體商標,獲得“福建省名牌產品”和“福建省著名商標”,“蘇福”茶葉實現全程潔凈化加工生產,產品出口歐盟等發達國家。
1.3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
全縣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354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家,省級示范社12家、省級規范社5家,市級示范社18家。家庭農場120家,其中省級示范農場4家,市級示范農場5家,種養大戶168家。
1.4 農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清流縣先后實施了省級商品糧基地縣建設、標準農田建設等重點項目,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縣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8 666hm2。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全縣農業機械原值19 518萬元,農機總動力達14.萬kw,耕作機械、植保機械推廣進程加快,機耕、機插、機收作業面積大幅增長,勞動效率明顯提高,農業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增強。
1.5 質量安全水平有效提高
全縣累計認證綠色食品8個、無公害農產品21個,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19個,面積666hm2;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管理制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機制,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特色產業集聚水平不高
清流縣特色優勢產業經營規模較小,產業鏈延伸不夠,農產品加工增值能力較弱、競爭力不強,中低端一般性農產品生產過剩,高精端產品稀缺,不能很好地滿足群眾日益高端化的消費需求,導致供求出現結構性失衡,造成一般性產品資源浪費,“谷賤傷農”現象仍然存在。
2.2 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不規范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輻射帶動能力弱,在組織農民進入市場、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夠明顯。一些專業合作社創辦只是為了一己之利,沒有開展實質性經營活動,財務報表、入社成員信息失真,這些專業合作社只有法律形式,缺乏運行機制。
2.3 農業發展的資源性約束依然較大
基本農田改造比例不高,高效節水灌溉覆蓋率還比較低,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化肥、農藥施用量偏高和不合理施用,造成土壤理化性狀發生改變和水體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形勢嚴峻,農業發展的資源性約束依然較大。
2.4 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產品的質量、品牌知名度、產品競爭力和安全性還有一定差距,許多農產品供給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缺乏知名品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清流主要表現在水果產業,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產品質量水平參差不齊,不利于品牌的打造。
2.5 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增收難度大
農業全球化影響擴大,國外低價優質的農產品涌入國內市場,地方特色農產品價格優勢弱化,導致農業增產不增收現象。受農業生產成本“地板”和農產品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土地增收空間縮小,農業比較效益持續下降,影響了農民增收。
3 對策建議
3.1 立足調結構,著力發展特色富民產業
立足清流實際和產業基礎,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依托資源、環境優勢和產業特色,重點抓好嵩溪、賴坊省級農民創業園示范基地建設,大力培育和發展優質米、花卉、茶葉、漁業、豆腐皮、花生等特色優勢農產品,促使農業產業結構逐步由傳統低效向優質高效轉變。
3.2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
一是完善家庭農場認定辦法,扶持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二是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扶持培育農機作業、烘干倉儲、物流等經營性服務組織,推進農業服務業發展。三是加快培育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充分發揮其在推廣新技術、開拓新市場、打造新業態等方面的引領作用。
3.3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護農業資源環境
針對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面源污染、耕地質量下降問題,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是做好清流九龍溪流域、龍津河流域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建立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區,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以及生物農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擴大綠肥種植、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面積,提高土壤有機質。
3.4 立足提質量,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推進嵩溪、賴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標準園建設,靈地、林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扎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農產品質量追溯信息平臺建設,茶業企業、農資經營企業農資監管平臺建設。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加大農產品質量抽檢頻率,力爭做到市場、基地、品種全覆蓋,切實加強源頭治理和全程執法監管,增強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市場供給能力。
3.5 促進三產融合,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和獨特的溫泉、冷泉資源,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創意農業、農耕體驗等休閑觀光農業,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清流縣要重點抓好林畬桂花觀賞園、長校葡萄采摘園、賴坊南山茶葉觀景園、姚家十里櫻花景觀帶、李家冷泉農莊、嵩口溫泉度假村建設。加快青島日電光伏農業產業項目建設,通過農光互補,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青島日電光伏農業項目建成投產后,預計每年實現助農增收400多萬元。
3.6 推進農村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規范土地流轉管理服務制度,建立農村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機制。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盤活閑置的資源和資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清流縣太山村將集體林權通過量化折股到戶,農戶每年都能從林業補償基金中獲得收益,增強了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