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琴
摘 要:成果導向理念廣泛應用在工程教育中,在高職文化類課程中要實踐成果導向理論有別于其在工程教育中的落實和細化,需要更多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關鍵詞:成果導向;文化;課程
文章編號:1004-7026(2017)18-0116-01 中國圖書分類號:TP3-4;G712 文獻標志碼:A
黑龍江職業學院王明海教授的《成果導向高職課程實施》一書,把美國的成果導向理論系統地應用到了高職的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中,讓高職的教育邁出了國際化的一步。從這種理論的落地和實施中看到 “成果導向”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等方面重要價值。 文化類的課是高職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通用基礎課程,這種立足于工程教育的理念能否在文化類的課程中借鑒實施?
1 學習成果和成果評價
對于文化類課程來說,學生的學習成果通常是建立一種觀念,形成一種認識,感受一種情懷等等,行動導向理論在這樣的課程中落地受阻。尤其是“我們如何獲知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即在教學的評價環節會難以操作。OBE本身是基于工程教育的一種理論,其亮點就在于操作和實踐檢驗。文化類課程重傳播、感知、體驗。在王教授的著作中第五章提到了“多元學習成效評量”,對于不同類型的課程、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采用評量及多元化的評估形式。
學生在課程中獲得的每一項能力都需要求課程內容的支持,在評測系統中要講究證據,因此多元個性化的評價系統要與公平公正的原則相并行。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課中需要形成“認同本國文化,尊重他國文化”的文化態度。在OBE的理論下,這種抽象的文化態度如何具象,學習成果如何證據化是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
2 教學的實施
以學生學習成果為中心的教學其教學目標應體現學習成果中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教學內容應該是輔助學生達成學習成果的。因此OBE理念在文化類課程中落地需要發揮教師的主觀創造性,精心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活動化,教學過程個性化和證據化,教學方法多樣化。
一種理念的在實踐過程中必然是向前追法,向后做細。因果溯源,評價體系中學習成果的個性化,回溯到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中就體現為因材施教。在課程設計階段成果導向的課程的目標和環節都是圍繞成果的獲得和呈現展開的,考慮“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
還以選修課《中華詩詞欣賞》為例,學生要在“怡情養性的文學創作”中能夠自如地朗誦一首著名詞作或一首著名的詩作,并能寫出300字左右的關于該作品的理解和賞析。要幫助學生獲得這樣的學習成果,就需要引導學生去閱讀,去體會作品。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學生的詩詞基礎和詩詞興趣有所不同,教學環節的設計中就可以考慮設計不同的內容和情境幫助學生達成相對一致的能力目標。在30個課時中學生通過接觸50~60首作品,感受詩詞中的情、韻、理,掌握詩詞賞析的不同角度,那么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走近作品、朗誦作品、理解作品呢?分組學習是能夠體現教學內容的因材施教,教師指導學生在相同的任務和主題下不同的小組在一定范圍內選擇不同的篇目深入學習。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走進作品才能最終達成學會鑒賞的目標。面對不相同的教學內容,教學設計中除了關注課堂教學之外,還應該關注課堂之外的實踐,秉承挖掘興趣的原則,打造課前、課中、課后的立體學習環境,課前選擇篇目,課中獲取方法,課后實踐理論,走進自己喜歡的作品,說出自己的理解。
王教授認為(2017)素質通識類課程可采取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活動情境化、教學手段情景化的模式來設計,以社會生活中的素材充實和整合教學內容,立足于學生對生活現實體驗,利用聲音、動畫、圖片、視頻等新媒體技術,以直觀形象生動的情景表象開展教學活動。文化類課程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觀形象的情景對構建立體的學習環境,對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有幫助的。
結束語
成果導向的教學理念是可以運用到文化類課程的教學和建設中的。但文化類課程的學習成果除了可量化的知識外,還有很多體現為抽象的觀念、看法和態度等,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應該體現個性化,即允許學生產出不同的作品,不用的作品表達同一個觀念;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應該體現因材施教,深度挖掘學生的個性需求,即允許學生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用不同的學習內容理解相同的理念。
參考文獻:
[1]王明海.成果導向教育的高職課程設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5.
[2]王明海,亢利平.基于高職成果導向教育的行動學習模式建構[J].職教論壇,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