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晶
摘 要:弒君之斧這一歷史事件在英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是英國政體和君權觀轉變的重要轉折點。本文結合英國的稅收政策,從查理一世的財政問題入手,探析查理一世因財政困境,多次不顧議會反對非法征稅,最終引發英國內戰。
關鍵詞:英國;查理一世;稅收制度;財政困境
文章編號:1004-7026(2017)18-0121-01 中國圖書分類號:K133 文獻標志碼:A
1 英國的稅收制度
英國的稅收制度有兩條重要的原則: 第一,國王靠自己收入生活。政府的正常支出被認為是君主的私事,正如在經濟上維持一個貴族的府第和莊園是這個貴族的私事一樣。第二,征稅必須征得納稅人同意。
2 查理一世的財政困境
2.1 查理一世的財政困境
英王歷來是全國最大的地主,更一度掌握全國 1/7或1/5的地產。但土地歷經上百年的變賣、損耗,王室通過領地獲取租金、稅收的收入有限。面對高昂的王室支出,正常的財政收入已很難滿足國王及其政府的需求,如果爆發戰爭,王室的財政更是入不敷出。英國亨利八士、瑪麗、伊麗莎白等國王在位期間就多次向臣民借款,亨利八士在1522~1544年四次借款,有三次借款都沒有償還,只好以議會批準法案說明其借款的合法性,借款最終不了了之。
查理一世在位時,奢侈的宮廷生活讓他的財政捉襟見肘。如果有特殊的財政需求,他只能召開議會,征求議會同意征收新稅。在位期間,議會允許他征收6次補助金,共計42萬鎊。為了支付英國與其他國家的戰爭開支,議會征收消費稅,每年為國王增加30 萬鎊的收入。即使增加了一些特別稅收,以查理一世為首的政府仍無法解決英國和西班牙、法國發生戰爭的費用。僅1617年政府的財政虧空多達 3.6萬鎊。
2.2 財政問題引發內戰
為了解決財政困境,1628年3月,查理一世要求征收特殊捐稅被議會拒絕,隨后,他實行“強迫借貸”,嚴懲拒絕借貸者。國王的這一行為激怒了議會,議會向他提出《權利請愿書》,強調非經議會同意不得強行征稅,重申《大憲章》的原則。議會表示:以國王同意為前提,為其籌集軍費。查理一世答應了議會的要求,獲得35萬磅的協助金,但第二年就反悔了。
緩和的矛盾因國王的反悔再次激化,國王因噸稅和磅稅問題再一次和議會發生沖突。按英國慣例,新國王即位時,議會會授予國王征收這兩種稅的終身權力,但議會只授予他一年的征稅權。1629年,議會通過反對國王征收噸稅和磅稅的《決議案》,宣布非經議會同意自愿繳納的商人都是“國家和人民的死敵”。 國王一怒之下強行解散議會,英國開始了長達11年的無議會狀態。
無議會的統治時期,英國發生了一件引起全英國人民關注的訴訟案。1635年,查理一世于頒布“船稅令”,未經議會批準的新稅遭到很多人反對,約翰·漢普頓就是其一。約翰引用《大憲章》內容拒付船稅,被送上法庭。英國司法界最資深的12名法官參與審判。這次審判被看成是獨攬大權的君主和相信只有經過議會同意才能征稅的國民之間的對質。雖然國王在法律上取得了勝利,但這次審判暴露了缺乏支持的局面——他的12位法官中就有5人不支持他。結果公布后,國王權利的合法性遭受質疑。
1637年蘇格蘭爆發起義。為解決軍費問題,鎮壓起義,查理一世于1640年重新召開議會。議會并沒有解決國王的財政危機,反而引發了更激烈的沖突。1641年“長期議會”通過《大抗議書》,譴責國王“毫無法律根據而征收噸稅和磅稅”。查理一世不愿再妥協,決定用武力捍衛國王的尊嚴。1642年1月,國王和議會發生沖突。1642年8月內戰爆發,懸殊的力量對比和長期的財政困境使查理一世最終敗北,在戰后被判以死刑。
在查理一世之前,英國的其他國王如亨利八士、伊麗莎白都面臨過類似的財政困境,但在財政問題的處理上,查理一世似乎沒有學會妥善處理與議會的關系。
面對入不敷出的財政局面,他試圖以擴大征稅的方式增加財政收入,多次在未征得議會同意的前提下征稅,和議會的沖突日益加劇,更曾一度解散議會,企圖獲得自由的征稅權,但始終未能取得成功。可以說,查理一世處理財政問題的失敗,是導致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