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潤 陳 儀 李莉容
“互聯網+”時代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問題研究
——以廣東省云浮市羅定市為例
◎黃小潤 陳 儀 李莉容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為“互聯網+”農信社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為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轉型升級創造了條件。本次調查開篇用比較分析法闡釋“互聯網+”農信社優點,接著研究“互聯網+”時代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現狀、探討其中的問題和原因,從而提出服務三農的改進路徑,更精確地對焦三農。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完善健全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當下,隨著手機銀行﹑微信銀行普及,農信社(包括農商行)已經開始著手互聯網金融構建各種平臺。如上海農商銀行的“鑫e購”,青島農商銀行的“鑫動青島”等。
“互聯網+”農村信用社服務在三農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如果能發揮自身優勢,因勢而為,推出一系列互聯網金融產品,不僅能有效服務三農,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助力供給側改革,同時也可以補充大量農戶的資金空白。
“互聯網+”農信社相對于傳統農信社服務,具有天時地利的優勢,政策的支持以及自身的業務優勢﹑農民知識文化的提升以及對銀行信貸業務的認可等為農信社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基礎。
互聯網交易市場規模大。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的線上交易市場規模大。在保存用戶交易數據方面,傳統的商業銀行稍遜于以互聯網為支撐的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可以有效運用云儲存技術和大數據信息處理技術對用戶網上交易的相關流水記錄完好保存。
助力新興信用評價體系。我國傳統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以貸款人的擔保或抵押物的情況來審批,發放信貸數據渠道有限,對客戶信用情況了解不足。“互聯網+”農信社使用互聯網的新興技術處理方法可以有效查詢客戶的歷史交易記錄和信用情況,為農信社的信貸業務提供一套新興的信用評價體系,減少客戶違約風險。
線上支付成為新常態。我國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趨于現代化和信息化,以互聯網為支撐的商業銀行實現以移動網絡支付為主之類的網絡支付方式提高了人們管理碎片化時間的效率和方便管理碎片化資金。
羅定市“互聯網+”農信社情況概述
廣東省羅定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下簡稱羅定聯社)成立于1953年1月,如今已有60余年歷史,同時農村商業銀行改革工作正在進行。自2016年4月1日起,羅定農信惠及廣大金融消費者,羅定農信社實現轉賬匯款手續全免費。凡是在羅定農信社開設賬戶的客戶均可享受到柜面和電子渠道(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手續全免費。
羅定市農信社金融支農情況
推動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融合。羅定市農信社不斷加強與政府﹑企業﹑農戶等多方合作,積極參與探索全省第一個“互聯網+信用三農+支農再貸款”精準扶貧模式,開啟了羅定農信社作為傳統銀行加強與互聯網金融合作融資模式,助力精準扶貧。
持續推進普惠金融。羅定市農信社貫徹服務“三農”的宗旨,通過與團羅定市委合作成立羅定市“農村青年創業金融服務站”,農村青年創業就業可從該金融服務站獲取全面實用的金融信息資訊以及相關金融服務支持﹑加大推廣農村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助推云浮市首個公共交通服務領域金融IC卡“閃付”應用項目順利上線﹑利用羅定市作為發放全省首批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機遇等措施,不斷完善金融服務站﹑助農取款點,強化創新制度,為農民解決“融資難”問題,有效擴大其在農村的覆蓋面,讓大家共享金融創新發展成果。
自助業務有待完善。目前“互聯網+”農信社自助業務仍以物理網點辦理簡單業務為主,例如存取款﹑轉賬業務。在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下,自助業務無法滿足客戶需求,需要農信社及時感知這一微妙的變化,注重網上電子銀行自助業務的完善。
在新技術應用上發展較遲緩。現行制度下,無論在業務產品的設計層次方面,或是其后臺數據分析方面,農信社都與現今銀行系統存在差距,處金融基礎薄弱的地區的和特定的客戶群體(以服務三農為主),由于“互聯網+”農信社在新技術應用發展上受到限制,使“互聯網+”在廣大農村地區的推進舉步維艱。
有效信貸的投放量不大。根據農信社員工的信貸業務在金額與數理方面的數據進行分析,在農村市場,“互聯網+”背景下涉農貸款投放量不大,與農信社自身吸納儲蓄存款相比明顯存在較大差距。另外,在信用風險的可控層次上,農信社為確保客戶償貸能力,不斷提高信貸準入門檻,從而導致部分客戶信貸需求無法滿足。
農村用戶群趨向老齡,甚少涉足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區域,年齡大的農戶占比大或甚少涉及互聯網,在開發農村互聯網金融市場過程中,需要培養用戶新的消費習慣,另外很多用戶對相應金融知識知之甚少。
資金流轉困難。“互聯網+”農信社經營在市場份額方面略低于其他銀行,同時支農可以調用的資產有限,對于較大數額的資金無法滿足,若是發生客戶大規模擠兌的現象,不僅會損害信用社的名譽,還可能會引發破產清算以此償還債務。

農信社自身歷史緣由。由于以往農信社改制60余年發展歷史存在政策不連續性﹑創新產品和服務投入不足,農信社(包括農商銀行)基本上利潤空間較少或有所虧損,這些問題的存在令其在創新金融服務方面投放成本會有所下降,這是目前令農合機構欠缺持續發展動力歷史緣由。
對政策形成依賴性。農信社(包括農商銀行)一直立足三農,例如生源地助學貸款等政策性貸款以及種糧直補﹑庫區移民直補﹑農村低保等政府補貼代發工作,這些支農扶農金融服務很多都是受政策被動驅動,形成一種習慣性對本應承擔的政策性工作向政府申請各類支持,由此產生政策依賴癥,創新力動力缺乏等不良后果。
省﹑縣法人管理體制矛盾。要有效提升廣東農信社經營的效率和更好推進金融支農服務,完善的公司法理結構起著重要作用。省聯社要分析省﹑縣二級法人管理體制的矛盾,縣級聯社要加快解決自身發展問題。
缺少外部競爭驅動。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4年聚焦三農問題,國家積極鼓勵農村金融創新,農信社(包括農信社)在農村區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從競爭方面考慮,農合機構在農村地區缺少外在競爭驅動力,難以推出滿足市場需求﹑高效率的金融產品或服務。
核心科技人員不足。互聯網金融以互聯網為基礎平臺,農合機構靈活掌握互聯網金融方面的人才有所欠缺,農合機構整體員工對互聯網金融的不適應與開發的新業務之間的矛盾愈加顯現。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農村信用社要利用互聯網在技術方面的優越性,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村用戶需求,精準定位研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形成一個“合作+共贏”的雙贏互利模式。農村信用社可以利用長期與其他行業的合作伙伴關系,多聽取其他各行金融領域相關經驗,與時俱進,開拓新金融業務以吸引新的客戶群體,將從以下幾方面提出建議。

完善改革、細分客戶以及創新金融服務
努力完善農信社機構改革。農信社的體制改革要切合農戶金融需求,不斷發揮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優勢優化金融產品結構,創新金融產品,開拓新的用戶群體,進一步提高業務經營效益,增強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的力度。
依據市場定位細分客戶。農信社可以充分利用農村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數據以及相關信息,細分客戶,有針對性地開發金融產品。
創新金融服務。農信社依托市場需求,在傳統業務資源的基礎上,實現金融創新。農信社可為客戶“量身訂造”相關的理財產品以及理財服務,凸顯金融服務的個性化,適當增加中間代理業務,為客戶實現點面結合的全方位服務。
創新金融發展渠道
優化傳統涉農貸款業務。農信社能夠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創新擔保方式組合,如“信用+抵押”“信用+保證”“保證+抵押”“信用+保證+抵押”等。另一方面,為了有效開拓“三農”創新融資渠道,農信社可以試行辦理擔保基金融資﹑農業訂單融資﹑貿易融資﹑應收賬款質押﹑倉儲質押融資等信貸品種。亦可以試行探索農業機械設備抵押貸款﹑林權抵押貸款﹑土地收益保證貸款以及宅基地抵押貸款等。
對“小微”貸款進行創新。農信社在互聯網背景下,以大數據為支撐,引導潛在客戶群體及其潛在需求,從而根據實際情況為客戶制訂相關金融產品以及金融服務。“互聯網+”農信社使小微企業網絡社區化﹑信貸管理“工廠化”,巨大的網絡體系由此構成。以“貸款+電商業務”為例,線上產品分期購﹑線上小額申貸等業務完成,互聯網供應鏈融資水到渠成。
統籌兼顧,制度改革與技術創新并行
農信社可根據自身的情況提升業務系統的科技水平,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有效辨別﹑計算﹑監控業務中潛在的風險,有效實現體制改革與科技創新同步進行。
建立互聯網金融合作共贏平臺。廣大農村客戶群體體驗互聯網金融服務的首要條件是農信社要加快與業界合作的進度,從而有效開通線上線下電子銀行理財業務。農信社可以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形成戰略合作關系,以利用現有的先進的方法和技術,有效加強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建設的協調度,為農村電商進行“輸血”。
打造一支專業的技術人才隊伍。為了有效適應互聯網金融,農村信用社要重視對在職員工關于互聯網金融技術的專業培訓,力求做到內勤與外勤人員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并掌握“互聯網+”專業知識;績效考核制度要大力推廣,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員工的業務水平。
農村信用社立足基礎發展業務
農信社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充實客源。農信社發揮“地廣人多”的特色優勢,依托數據精準自身定位以及定位市場。為了鞏固和壯大農信社所在地方經濟客戶資源,一改以往“守株待兔”的情況,即坐等客戶上門的“坐商”思維,樹立主動上門尋找客戶的“行商”的觀念,有效提升農信社市場占有率。
農信社要重視活期存款管理。首先,農信社要與時俱進,打破傳統固有理念,在提升活期儲蓄利率的基礎上附加個性化服務以更好適應市場需求。其次,農信社要密切與業績優秀﹑流動性管理好的基金公司聯系,并根據客戶的需求為其設計相關金融理財服務產品并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
農信社要加快在代理業務產品的種類和服務的進度,滿足客戶需求。如線上銷售綠色農產品﹑私人訂制農場﹑社區金融商城等特色服務。
農信社要明確市場定位。農信社擁有廣闊的市場及發展前景,把新型農業主體作為未來業務的重點對象,同時積極結合社會化服務和金融服務,與時俱進,謀求共贏。
農村地區大部分群眾思想保守,并且互聯網+農信社支農作為互聯網發展潮流中衍生的金融工具和手段,當地農信社應該充分利用公交車﹑報刊﹑宣傳欄等各種宣傳形式普及“互聯網+”農信社支農的知識,從而有效擴大“互聯網+”農信社支農的覆蓋面。
“互聯網+”農信社在當下面臨的不僅僅是機遇,更是挑戰。一方面農村地區的互聯網金融市場開發潛力大,另一方面農信社的互聯網技術尚且年輕,為締造堅實的“互聯網+”農信社要加快創新腳步,學習互聯網技術,推進現有物理網點與互聯網金融﹑電商平臺有效對接,逐步實現線下業務向線上業務遷移,為社會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經濟與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