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媛 龐曉東
“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投資策略
◎李佳媛 龐曉東
20世紀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的最顯著特征。回望過去全球化浪潮的兩次受挫,都肇始于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及其帶來的國際間及區域間發展的矛盾,而矛盾的根源則在于全球經貿利益不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推進進程中“跨界”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供給失調﹑過度使用及未充分利用等供給端的諸多問題又加劇了全球經貿利益分配不均的矛盾。20世紀60年代開始公共產品理論向國際領域的拓展,為解決全球化推進過程中產生的“跨界”問題供給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通過多國參與,共同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要從政策﹑貿易﹑投資等方面加強溝通交流,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同年10月,又首次提出不斷加強同東盟國家構建友好發展的海洋合作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中國倡導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本文通過對“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現狀﹑“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機制以及直接投資狀況的分析,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將有效改善沿線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并進一步改善各國發展不均衡等問題。
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概念提出與分類。傳統上來講,對公共產品的研究集中在一國的主權范圍內。而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推進,氣候變暖問題﹑傳染病防治問題﹑金融安全問題﹑恐怖主義應對問題﹑互聯網安全問題等諸多跨主權國家的公共產品供給逐漸成為研究和關注的焦點問題。此類問題的解決已經超出了一國的能力范圍,需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才能得以解決。這樣公共產品理論延伸到了國際關系研究領域。國際公共產品最早出現在曼瑟爾·奧爾森(Mancur Olson)在 1971年發表的《提高國際合作的激勵》一文中主要研究了提升美國在北約安全合作機制中的角色與作用。美國學者查爾斯·金德爾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正式將公共產品理論引入到國際關系學研究當中,在《1929-1939年的世界經濟蕭條》一書中指出,國際經濟體系的穩定運轉需要某個國家承擔“公共成本”,將國際公共產品與國際霸權聯系到一起。之后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完善了這一思想,將其發展為“霸權穩定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定義國際公共產品在消費上應當對所有國家﹑人民﹑世代有著基本的普遍性,能夠將整個人類視為這種產品的受益者。而世界銀行對國際公共產品的定義更加強調物品的外部性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合作。
綜上所述,國際公共產品不僅需要滿足公共產品的基本特點,還需要具備三個特殊的條件:國家﹑全球范圍﹑代際。國際公共產品應當指能夠使多國居民受益而不只是某一人口群體或一代人受益并且在將來長期提供的公共產品。
“一帶一路”倡議的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特性。自古以來“一帶一路”沿線就是商貿文化交流的黃金大通道,進入近代以來由于諸多原因發展慢了下來,地區的均衡發展亦受到諸多制約。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推進,將帶來該地區的新的繁榮。從“一帶一路”倡議的宗旨來看,旨在構建可持續﹑平衡的區域性﹑國際性發展構架,并實現區域間國家的“互聯互通”,致力于為地區發展提供解決之道,亦具備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的特性;從參與機制來看,“一帶一路”倡議主張成員國家及相關的國際組織成員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開展各項國際事務及相關活動。其體現出來的平等性﹑共享性﹑互惠性,本身就成為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從公共產品供給機制來看,“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沿線區域已有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構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有著獨特的優勢,且沿線各國經濟發展及利益訴求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這便于相互間協調和監督成本的減少,集體行動達成一致的可能性較大。另外“一帶一路”沿線不存在具有特別強勢的國家,成本分攤能夠明顯降低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被某國“私有化”的風險。另一方面,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覆蓋國家較少,各國從中獲利與付出成本比較清晰明確,能夠有效降低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出現的“搭便車”現象以及公共產品“私有化”的風險。
通過對公共產品理論的梳理可以看出由中國政府主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的特性。“一帶一路”倡議補充﹑發展了沿線地區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必將為加快整個地區乃至世界的均衡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現狀。20世紀70年代以來,公共經濟主體多中心趨勢的發展使得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除傳統的政府與主權國家外,拓展到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私人和跨國企業。在全球性公共產品分散化供給的情況下,存在未充分利用和供給不足兩方面的供給問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這樣的供給問題十分突出。

表1 “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及其供給問題的表現
“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需求現狀。長期以來,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多種原因,“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林立,地區局勢等復雜的局面使得該區域的國際公共產品供給長期滯后于地區發展的需要,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因之一。
僅以亞太地區基礎設施性公共產品為例,亞洲開發銀行(ADB)在《滿足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報告中指出,到2030年亞太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資金需求將超過23萬億美元。近幾十年來亞太地區各國經濟普遍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然而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出現短缺。約4億人缺乏電力供應﹑3億人得不到安全水供應﹑15億人缺少基礎衛生設施。許多經濟體由于缺少道路﹑鐵路﹑港口等無法實現與世界市場的高效率接軌,導致經濟體間發展不均衡。述變動外,以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為代表的文化性公共產品;以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為代表的基礎設施性公共產品等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對外投資表現出廣泛的發展空間,與“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沿線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相契合。
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

表2 2010~2020年間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預估 單位:十億美金
亞太地區有著巨大的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需缺口,而該地區目前的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卻又缺失。亞洲市場雖擁有充足投資資金,但長期缺少類似亞投行(AIIB)這樣的投融資平臺,而美日主導的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又不能夠滿足地區發展需求,導致出現龐大的投融資缺口。
公共產品對外直接投資類型分布狀況。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分布數據顯示,近年來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以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為代表的服務性公共產品﹑以金融業為代表的制度性公共產品以及以采礦業為主的資源性公共產品。其中服務性產品始終位列第一,制度性公共產品居于第二。由此可見,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結構總體相對穩定且總體上投資領域日趨多元化。
另外,從年度對外直接投資額變動情況來看,資源性公共產品投資額在2014﹑2015連續兩年出現加大幅度的下降,這表明在流量中以自然資源性公共產品為主的投資比例下降。服務性公共產品在2015年小幅回落,在仍占據主導地位。而其余四大行業對外投資總額均保持穩健增長態勢。除上直接投資狀況。本文將推進“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按照地理區位劃分為:東盟12國(中國,包括東亞的蒙古國)﹑西亞18國﹑中亞5國﹑獨聯體7國﹑中東歐16國。以2015年為例,中國企業對東盟12國直接投資流量最大,占到對沿線國家投資總額的77.5%,這主要基于雙方長期性的經濟貿易合作關系;其次是包括俄羅斯在內的獨聯體7國,直接投資流量達305965萬美元;而中東歐16國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加之政治﹑經濟等相關因素的影響,中國對其國家直接投資很少,占比僅為0.87%。可以看出,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地區分布相對穩定,投資分布集中且較單一。而“一帶一路”戰略的構建恰為中國投資的地域拓展提供契機。

圖1 依行業分對外直接投資凈額

圖2 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流量
據《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2016)》統計顯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日益加強。2015 年,中國對“一帶 一路”沿線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 926.39 億美元,同比增長 7.4%;完成營業額 692.65 億 美元,同比增加 7.6%;分別占當年各國(地區)新簽合同總額和完成營業額總額的 44.1%和44.9%。其中,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老撾,孟加拉,泰國,越南,埃及和土耳其是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上承包工程領域十個最大的國別市場,新簽合同額合計570.15 億美元,占“一帶一路”市場的 61.5%;完成營業額合計 352.16 億美元,占“一帶一 路”市場的50.8%。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中,電力工程建設占27.35%,交 通運輸建設占 16.2%,房屋建筑項目占 15.69%,中國正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及與沿線國家的合作。
近年來,亞洲經濟的飛速崛起備受世界矚目,亞洲地區GDP﹑FDI等份額顯著提高,其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構建。然而,亞洲內部各國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差異,區域內發展不平衡,存在著發展短板和瓶頸。
中國作為戰略“一帶一路”的倡導國,從宏觀戰略布局到微觀細節組織都應有合理安排,并以身作則切實推進戰略發展。
從資源性公共產品看,近年來中國經濟的較快發展帶來鋼鐵﹑玻璃等產能過剩問題,在“一帶一路”構建中,中國可將國內過剩產能積極投入到“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公共產品供給中,在順應“去產能”政策的同時,實現區域互聯互通。
從基礎設施性公共產品看,應以交通基礎建設為著力點,推動在公路﹑鐵路﹑港口﹑海上和內河運輸﹑航空以及能源管道﹑電力﹑海底電纜﹑光纖﹑電信﹑信息通信技術等領域務實合作,歡迎新亞歐大陸橋﹑北方海航道﹑中間走廊等多模式綜合走廊和國際骨干通道建設,逐步構建國際性基礎設施網絡,打通區域內交通與通訊要道,以便捷的交通和高效的通訊為保障推動國家間貿易的發展,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區域“設施聯通”。
從服務性公共產品看,中國應鼓勵成員國主動參與,推動構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建設,統籌國內外資源并監督落實政策的實施,合作構建長期﹑穩定﹑可持續的融資體系,加強金融設施互聯互通,創新投融資模式和平臺,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探尋更好服務本地金融市場的機會,鼓勵開發性金融機構發揮積極作用,加強與多邊開發機構的合作。
從制度性公共產品看,中國應積極主動探索與周邊國家交流合作新模式,設計高效互惠的貿易與投資發展制度及規劃,通過建立多邊協議﹑構建國際性組織等各方認可的合作機制形式,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長遠﹑有序的合作伙伴關系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文化性公共產品看,要充分考慮沿線國家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情況,在尊重國家文化習俗差異化的前提下,加強人文交流和民間紐帶,鼓勵不同文明間對話和文化交流,深化教育﹑科技﹑體育﹑旅游﹑衛生﹑媒體以及包括實習培訓在內的能力建設等領域務實合作。
總之,中國應主動承擔大國責任,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平等透明﹑相互尊重的精神,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礎上,本著法治﹑機會均等原則加強合作,統籌兼顧,推動國際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真正實現推進區域經濟社會“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資金融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的均衡發展。
本文從“一帶一路”沿線區域間國際性公共產品供求現狀﹑機制以及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策略幾個方面展開分析,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能夠有效彌補沿線區域性國際公共物品供給不足,補充發展現有沿線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機。此外,通過分析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公共產品類型﹑地區分布狀況,總結區域內對外經濟的特點以及沿線國家的投資環境特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行業結構較穩定,行業分布廣度仍有待拓展。中國應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契機,統籌規劃,合理安排,推動國際公共產品有效供給,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資金融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的均衡發展,真正實現“一帶一路”戰略對區域乃至世界范圍內經濟﹑貿易﹑文化等領域的帶動和促進作用。
由于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自身特有的屬性以及區域間發展現狀的差異性,其建設與供給機制也具有相當的獨特性。再者,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的分析研究作為一項龐大的學科體系,其影響因素與構建模式涵蓋甚廣。本文僅對當前“一帶一路”倡導下沿線區域國際性公共產品供求現狀﹑機制﹑融資模式以及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策略幾個方面展開淺析。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導務實階段的推進,該領域的研究將具有更現實的指導意義。針對研究中的不足,筆者也將繼續深入學習,關注時事動態,豐富完善理論支撐,對本課題進行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 國際貿易學院)
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使得世界各地區面臨的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問題愈加突出。由于“世界政府”缺失,目前并沒有有效的“全球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模式。“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作為“國際公共產品”的補充,為解決國際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以公共產品的形態為標準,從資源性公共產品、基礎設施性公共產品、服務性公共產品、制度性公共產品、文化性公共產品五個層面進行探討,通過對“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現狀、供給機制的分析,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將有效改善沿線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且進一步改善各國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并對“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對區域性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