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要:人文交流是中國-緬甸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公共外交視角探討推進中緬人文交流的意義與對策,旨在拓展“一帶一路”背景下中緬人文交流的研究視角和促進中緬人文交流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 公共外交 中緬人文交流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D8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9-0009-02
緬甸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云南接壤,中緬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在中緬邊境云南段1997公里的邊境線上,有傈僳族、景頗族、佤族、德昂族等跨境民族跨居中緬兩國,“一街跨兩國、一寨跨兩國”的情況普遍存在,兩國人民之間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友誼和深厚的民族情感,長期以來兩國人民以“胞波”(兄弟)相稱。中緬兩國自1950年正式建交以來,中國本著“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發展與緬甸的傳統友好關系。緬甸是中國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在東南亞地區的陸海連接點國家,是當前中國實施兩洋戰略的必經之道。“在現代國際關系體系中,人文交流是僅次于政治安全合作、經濟貿易合作后推動國家間關系發展的第三推動力。”[1]鑒于緬甸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地位,積極推進中緬人文交流是順應國家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客觀需求。中國自2000后在人文交流機制的構建上有了突破,中美、中俄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建設成效顯著,中英、中歐人文交流機制建設實現重大進展,近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不斷推進和完善中外人文交流的戰略布局。就目前情況看,中緬兩國的人文交流雖然有所發展,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采取針對性的舉措,在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的基礎上,加強兩國的人文交流,這是中緬兩國增信釋疑、促進睦鄰友好關系的有效途徑。
一、公共外交理論概述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又譯作公眾外交)一詞最早由塔夫茲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院長埃德蒙·古利恩(Edmund Gullion)1965年在該學院愛德華·默羅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成立時提出的。[2]在美國,稱之為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在英國被稱為文化外交(Culture Diplomacy),在中國過去常常被稱為“國際交流”。當下人們對公共外交一詞的界定也不盡相同。在我國,韓方明在《公共外交概論》一書中將其定義為:一個國家為了提高本國的知名度、美譽度和認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過授權地方政府和其他社會部門,委托本國或者外國社會行為體通過傳播、公關、媒體等手段與國外公眾進行雙向交流,開展針對全球公眾的外交活動,以澄清信息、傳播知識、塑造價值進而更好地服務國家利益的實現。其是對傳統外交的補充和發展,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一個國家塑造國際合法性和認同度的一項重要戰略。[3]通過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廣泛地面對外國公眾,從而能更有效地增強本國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響力,改善國際輿論環境,維護國家的利益,表現本國的國際形象。公共外交的實質是公眾參與的信息和觀點的流通,公共外交的行為主體包括政府、社會精英和普通公眾三個方面,其中政府是主導,社會精英是中堅,普通公眾是基礎。[4]
二、中緬人文交流的研究意義
公共外交的實踐路徑和方式相比傳統外交要多元化,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在公共外交理論和實踐框架下加強中緬人文交流的全面研究,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使其得到良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和對外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人文交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建設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綜合來看,“一帶一路”倡議對促進中緬兩國經貿發展、深化兩國互信、維護海洋通道及地區環境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積極推進中緬人文交流是當前兩國加強相互溝通、加深相互理解、增強互信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創造和平與發展的地區環境,同時也是完善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善本地區經濟發展環境,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解決這一地區存在的各種非傳統安全問題,增強中國軟實力在東南亞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維護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發展生態文明以及推進共同繁榮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中緬兩國的根本利益所在。
三、中緬人文交流的研究現狀與發展對策
自中緬兩國建交以來,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不斷發展,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從原來的邊境貿易,擴大到水電、礦業、林業、電信、農業、醫藥、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高級官員互訪和民間交流也日益頻繁。近年來“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緬交流與合作問題日益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重視,與之相關的代表性成果如下: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任佳的《構建南方絲綢之路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印孟緬地區經濟合作的戰略意義》和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陳利君的《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前景與對策》《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對四國貿易的影響》。以上論文重點討論了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重要意義、基礎與條件、問題與障礙以及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對策和建議。雖然目前國內對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研究相對較多,而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研究相對欠缺,尤其是中緬人文交流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但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蘊含著以經濟合作為基礎和主軸,以人文交流為重要支撐,開放包容的合作理念。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人文交流放在更高的戰略地位,明確提出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自“公共外交”這一概念引入中國以來,已經大大豐富了中國傳統外交的內容和形式,成為新時期拓展外交和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路徑。我們應該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歷史機遇,以公共外交理論為支撐,系統研究中緬人文交流問題,進一步推進中緬人文交流事業,以下是關于推進中緬人文交流的建議與對策:
(1)確立中緬人文交流研究的指導思想:積極推進中緬人文交流,讓其融入和服務于“一帶一路”和“命運共同體”建設戰略。
(2)明確中緬人文交流研究的基本思路:認真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方針,對中緬人文交流的歷史、意義、現狀和問題進行全面分析,研究推進中緬人文交流的主要障礙,在公共外交理論視域中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中緬人文交流機制、平臺與實施路徑。
(3)明晰中緬人文交流研究的重點:中緬人文交流與“一帶一路”戰略的關系、中緬人文交流與國家文化安全的關系、中緬人文交流與邊疆穩定的關系、中緬人文交流與跨境民族民族的關系、中緬人文交流與非傳統安全的關系、建立健全中緬兩國人文交流機制是重點突破的理論問題。
(4)突破中緬人文交流的難點:由于中緬兩國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如何突破兩國體制和意識形態障礙,建立不同層次的人文交流長效機制以及健全人文交流服務體系和評估機制是今后題研究的難點。
(5)拓展中緬人文交流的路徑:全面加強與緬甸在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旅游、人才等領域交流與合作。
(6)加強中緬人文交流研究的學術研究:從宏觀層面上,今后的研究應運用政治、歷史、地理、宗教、外交、管理學和國際關系學等學科理論,結合實地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典型經驗分析法進行跨學科研究。從微觀層面上,在全面了解中緬人文交流歷史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中緬人文交流的發展過程;深入挖掘中緬兩國人文交流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為發展中緬人文交流事業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和對策。
參考文獻:
[1]許利平.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路徑與機制[J].新視野,2014(5):119.
[2]賈付強.俄羅斯東正教會與蘇聯公共外交[J].俄羅斯研究,2013(1):167.
[3]韓方明.公共外交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趙啟正.中國登上公共外交世界舞臺[J].公共外交季刊,2010(1):15.
責任編輯: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