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摘要: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是一個回應社會訴求,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過程。近年來,煙臺市積極探索實踐,在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方面創造了不少經驗,但也存在著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加大此方面的研究將更好地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工作,實現社會治理成果為全體人民共同享有。
關鍵詞:全民 共建共享 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0-0017-02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對社會治理而言是一種創新,是社會治理理念的再一次升華,是當前探索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和實踐路徑。
一、煙臺市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煙臺市堅持黨政主導,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和平安建設,初步建立了全民共建共享的機制,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建立“四社聯動”機制,打造服務設施配套、服務隊伍健全、服務時效持續的社區治理服務體系
社區承接了越來越多的社會性、公益性和群眾性工作,社區建設面臨繁重的任務和壓力。煙臺市積極創新社區治理新模式,建立“四社聯動”服務機制,著力打造了服務設施配套、服務隊伍健全、服務時效持續的社區治理服務體系。“四社聯動”機制,即社區、社工、社會組織、社區志愿,采用“社區+社工、項目+基地、動態+常態、黨員+組織、黨委+購買”的服務模式,以項目管理推進社會組織發展,增強為民服務實效。如毓璜頂街道大海陽社區,作為典型的老城社區,基礎和資源設施非常薄弱,管理和服務難度大,在推行了“四社聯動”服務機制后,既減輕了社區負擔,又提升了群眾幸福指數,社區群眾參與率和支持率不斷上升,已連續四年在芝罘區社區群眾滿意度測評中名列前茅。
(二)推行共商共議,健全民情議事體系,形成居民“共同參與,共同協商,共同解決”的新局面
為強化社區協商共治水平,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煙臺市芝罘區在推進社區協商、發展基層民主方面積極探索,逐步打造了 “陽光17議”民情議事體系。“陽光”寓意公平、公正、公開,“17議”即“一起議”和“17日議”雙重內涵,社區居委會和黨組織每月17日定期組織社區黨員、群眾代表、志愿者、轄區企業、“兩代表一委員”等多元主體,召開陽光17議事會,共商共議共解社區難題,全面推進社區基層民主健康發展。該體系(如圖1所示)以社區為主導,成立“陽光17議”民主協商理事會,從以往的“大包大攬”轉向“共同參與”。以街道為輔助,指導社區建立協商議事制度和運行流程圖,定期召開會議研究社區重要事項,全面指導社區議事活動。以區級為引領,重點圍繞“協商什么、和誰協商、如何協商、協商成果如何運用”等問題,組織制定《芝罘區關于實施“陽光17議”民情議事制度的意見》等文件,明確民情議事體系操作要求。“陽光17議”實施以來,已先后議事1400余場次,解決群眾重難點問題713件,90%以上的議題已通過“陽光17議”社區居民協商機制得到有效解決,群眾滿意率達到96%以上,逐漸形成了居民“共同參與,共同協商,共同解決”的新局面。
(三)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注重精細化服務,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基層是增進人民福祉的關鍵點和著力點,基層社會治理服務水平的高低與居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休戚相關。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服務的全過程中,煙臺市以居民群眾的需求為導向,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做到公共服務供給側與人民群眾需求側密切匹配,提升社會治理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芝罘區幸福街道“幸福28”志愿服務項目,從社區居民最關心、最熱心、最棘手的服務需求出發,以“幸福到家”為服務理念,以“民情管家”微信平臺運行為載體,采取“線上直接發布+線下載體運行”的方式,建立“健康28”“就業28”“科普28”以及“法律28”等多個服務內容,組織9所醫院、4個律師事務所的320余名特長黨員,與22個社區長期結對,每月28日集中到所轄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為轄區困難群體解決看病就醫、子女就業、依法維權、科學普及等方面需求。目前,服務場次達1000余場,累計志愿服務時間超過10000小時,直接受益群眾達40000余人。
二、煙臺市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機制有待完善
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構建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但由于參與的規范性和建設的制度性不夠完善,現實中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不夠強,即使面對與其自身利益相關的公共事務時,仍遵循傳統的政治思維定勢,不能積極獨立去參與。二是參與的組織化渠道不夠暢通,參與形式比較單一,內容比較單調,主要是參與文化體育類、公益志愿服務類等活動。三是傾聽民聲、凝聚民心的參與平臺不完善,造成群眾有了事沒有地方說或不愿意說,政治生態和社會穩定狀況受到影響。
(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活力未得到充分激發
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和依托。但實踐中,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活力仍未得到充分激發,作用發揮不夠明顯。一是社會組織培育不到位,大量沒有登記的社會組織處于灰色地帶。二是對社會組織的監管不到位,公益性弱化,社會公信力不足。三是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較弱。不少社會組織自身建設能力薄弱,缺少活動經費來源,缺乏專門的人才隊伍,參與社會治理的程度很有限。四是社會組織法制建設相對滯后,目前我國社會組織立法層級比較低、法律體系構架不夠科學,還沒有一部專門的社會組織法,用以規范和引導社會組織開展活動。
(三)科技信息應用不足,全民共建共享缺乏技術支撐
當前科技創新和信息化飛速發展,大數據技術能夠把需求者和解決問題的部門機構有機整合對接起來,把精細化、標準化、常態化理念貫穿于社會治理的全過程。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在社會治理領域,對于大數據技術帶來的變革,還存在反應遲滯、適應緩慢、融入不深等問題。一是社會治理領域對大數據技術重視還不夠,還未形成大數據資源管理的思維,未能實現數據信息的整合與共享,社會服務效率不高。二是大數據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相對滯后,大數據安全體系建設還不完備,未形成大數據資源管理的統一標準及應用規則,導致濫用大數據、侵犯個人隱私等違法行為時有發生。三是掌握大數據技術的相關人才不足,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利用大數據平臺采集、分析、整合、利用、共享數據等環節都必須依靠專業人員來完成。2016年7月15日,數聯尋英發布的《大數據人報告》顯示,目前全國的大數據人才僅46萬,未來3-5年內大數據人才的缺口將高達150萬。[1]endprint
三、煙臺市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路徑
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針對上述存在的主要問題,應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從思想、管理、技術等層面,在創新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探索綜合化的推進策略。
(一)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打造傾聽民聲、凝聚民心的社會治理參與平臺
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需要我們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統籌基層社區治理中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讓群眾成為議事的主體,提高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招遠市針對基層社會管理工作的新形勢新問題,在農村探索建立起了村-鎮-市三級“544”說事體系,打造了傾聽民聲、凝聚民心的平臺。在村級層面推行“五事工作法”,村民說事、干部問事、及時辦事、集中議事、定期評事,筑牢說事根基。在鎮(街)級和市級兩個層面推行“四事工作法”,定點說事、定期研事、集中議事、年終評事,做好說事承接。目前,全市724個村全部設立了說事室,每年收集群眾意見7000多條,95%以上的問題在村一級得到有效解決。
(二)激發活力,加快培育發展多元共治的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主體,它既能把政府的政策傳遞到群眾中去,又能有效反映群眾訴求,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實現全民共建共享,一個突出任務就是大力培育社會組織,不斷激發社會活力。一是大力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政府部門應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大力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加大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力度。二是創新社會組織的監管模式。建立專門的社會組織第三方評估機構,培養專門的評估人才隊伍,實現對社會組織的動態監管。三是加快推進社會組織立法。從國內外實踐來看,我國宜采取“統一立法+專門立法”的方式[2],一方面,抓緊制定社會組織法,明確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分工和業務范圍。另一方面,對不同性質和類型的社會組織進行專門立法,實現社會組織的多樣化發展。
(三)借力“大數據”技術,建立“互聯網+社會治理”工作模式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需要借力“大數據”技術,確立互聯互通、高度共享的理念,建立社會治理信息平臺,把精細化、標準化、常態化理念貫穿于社會治理全過程,形成 “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互聯網+社會治理”工作新模式,利用信息資源和應用系統進行社會治理創新,實現群眾的要求和呼聲能夠“自下而上”及時、準確地傳遞與掌握,提升公共服務效率,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一是利用社會治理“大數據”,實現源頭治理。借助“大數據”,整合部門信息資源,實現數據資源的互通共享,對各類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實現了事故早發現、早防范、早處理。二是采用“互聯網+”模式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煙臺市福山區借助微信“直通車”式的交流平臺,建立“區總群、鎮分群、社區群、網格群、聯戶群”五群工作法,把聯系服務群眾的工作重心直接壓到社區一線,為實現“聽民情、暢訴求、解民憂、惠民生”的社會治理根本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架起了距離最近、效果最好的干群“連心橋”。
參考文獻:
[1]未來大數據人才缺口 將達150萬人[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8/08/c_129211342.htm.
[2]朱全寶.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路徑[N].光明日報, 2016-04-13:13.
責任編輯: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