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欣欣
摘要:培養小學全科教師,既能解決我國農村教育中的現實問題,又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從培養的目標、方式及途徑等方面分析,并結合我國當前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提出相應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全科教師 教學實踐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0-0011-02
為了推進教師培養機制的整體革新,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意見》。在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進程中,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已成為未來全科教師發展中的重要環節。如何對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進行培養,以更好地完成小學階段的教學任務,是當前教育改革所要面對的艱巨任務。無論是從我國教育現狀,還是地方教育差異等現實問題來看,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都是值得認真對待與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小學全科教師的內涵
目前,教育界還沒有對全科教師做出明確的定義。隨著對全科教師的逐步認識和深入研究,學者們在某些方面已經就全科教師的內涵問題取得了一定的共識。但對于全科教師的理解仍處于“百家爭鳴”階段,難以達到統一。通過對專家所提出的內涵加以整合,可以把小學全科教師理解為具有高尚的師德,先進的教學理念,“能文能武、能唱能畫”,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優秀小學教師。小學全科教師不但要熟練掌握小學主要科目的知識內容,還要熟練掌握其他科目的相關知識內容。然而,全科教師并不是由一位老師承擔小學階段所有學科的教學,而是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將這些科目的知識融會貫通。換言之,即將各科目綜合運用,使課堂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以實現小學課程的綜合化開展。田振華認為小學全科教師應該具有“知識博、基礎實、素質高、能力強、適應廣”等學科教師的特征,這使得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成為當前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過程中的首要任務。
二、教學實踐能力的本質
實踐能力是個體在生活和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所顯現的綜合性能力。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是教師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一個教師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與質量的關鍵手段之一。通常是指教師將教學實踐經驗與相關知識的有效嫁接,在整合過程中使二者相互碰撞、相互促進。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是對其最基礎性的訴求,是對教師在教學中能否根據相關的課程實驗標準,以自身教育知識為根本,以所在小學的教材為工具,合理地設計并且能夠有效地組織教學,使教學結果相對理想的檢驗。在這一進程中,老師不僅要將向學生講授的學科知識放在首要位置,同時應注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和開發。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除了上述對教師教學能力基本的訴求外,還應加大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能力。教師在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對課程資源的開發等基礎上,應對教學方式、教學理念、教學環境等進行轉換,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思維活躍,才思敏捷。
三、培養小學全科教師的必要性
(一)解決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問題
當前我國農村教師以小學教師為主,且小學教師中普遍存在綜合素質偏低,學科分配不均,教師老齡化日益加劇等問題,使得小學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良莠不齊。同時部分學校師資匱乏,學校教育資本、教學條件都難以達到相應水平,限制了農村教育的革新與發展。隨著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的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即將面臨巨大挑戰,教師隊伍水平也亟待提升。提升教師教學實踐能力,使隊伍精而不簡,是當前教改的重要課題。全科教師的培養則有助于緩解和改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一步推進我國教育協調發展。
(二)適應飛速發展的國際教育水平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教育方面的投資力度,使基礎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和世界發達教育強國,如美國、英國、日本等相比仍有不足,美國要求“準備從事初等教育者要學習涵蓋初等教育學科的所有科目”。 英國特別規定: “當小學教師應全面理解小學國家課程的整體目標、范圍和結構”。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在培養過程中均采用不分科培養的模式。這種不分科培養模式使小學教師隊伍從結構上更加優化。為了適應當前國際教育的發展水平,我國提出將小學從傳統的分科逐步轉化為全科,注意強調小學課程的綜合化。這就需要轉變已有的小學教師的培養方式,由單一轉向綜合,以逐步順應國際趨勢。所以,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是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
(三)適合小學階段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表明,小學是兒童認知發展的具體運算時期,無論是思維還是技能在這一時期都迅速發展。但此時兒童對事物的認知仍過于具體,通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教學分科化就可能會對兒童的認知發展起到抑制作用。所以,無論是教育過程,生活實踐或是對學生的評價都要講求整體性。為了適應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教師對學生應進行全方位的綜合教學,使學生可以全面、系統地對知識有一個理想化的加工,以加強教師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掌握,有利于學生在小學階段身心的穩定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四、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確定培養目標
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的首要任務是目標的確立。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應立足于中國當今教育的發展狀況,其根本目的在于解決現行教育方式中所存在的問題。因此,應該在借鑒國際發達教育強國的先進理念的基礎上,培養適合于中國本土文化的小學全科教師,要順應當前時代發展的要求。依據小學全科教師工作內容與特點可以發現,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的關鍵詞語是“綜合性”。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教改背景下要求當下的小學要以綜合課程為主要的課程,由傳統的分科轉化為全科,這標志著綜合化、全面化已是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的首要發展趨勢。根據這一趨勢,可以將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高學歷、高水平,掌握必備的相關小學學科知識,能夠熟練運用各項職業技能,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綜合的專門從事小學教育的教師。endprint
(二)改革培養方式
核心素養背景下對小學全科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標準,相對于穩步提升的教育水平,我國原有的教學實踐能力培養方式已捉襟見肘,因此,改革勢在必行。對于我國當前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問題,只明確培養目標是不夠的,需要確定可行性計劃,采取有效手段,選擇合適的方式尤為重要。通過借鑒西方教育強國的先進理念,與我國小學實際情況相結合,嘗試構建實踐教學體系。以其構成條件為研究依據,通過將傳統教學與綜合實踐的結合,在該過程中使教師逐步達到對知識、技能與情感的整合與完善,從而使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構建適合于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的新型體系。
(三)轉變培養途徑
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途徑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轉變。通過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對小學教師進行崗內再教育。“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教師培養中采用大學與中小學協作模式,這種模式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卓有成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小學教師可以通過在職培訓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取長補短,總結出適合當下小學生的授課方式。通過日常教學不斷改進,最終提升自身教學實踐能力。與高校師范類教育接軌,使高校與小學之間以各種恰當的方式接軌,使高校教師走進小學,了解小學全科教師的本質與要求;使小學教師重返高校,對教育知識與技能進行深化學習,相互合作交流來培養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從而達到既定的培養目標。
(四)教師自我反思
實踐活動是教師成長的必要條件,而反思則是提升實踐活動的合理性和促進實踐活動的準備性的一個有效途徑。對小學全科教師來說,為加強他們的教育實踐的合理性,可以在教學中引入自我反思的過程,通過記錄教學日記、與其他的教師之間交流學習等方式,反思自我,整理經驗,找出不足。也可以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保存與整理,對其他優秀教師教學過程進行記錄,通過對比發現自己的缺點,借鑒他人長處。
我國對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還處于起步階段,對相關概念尚未充分理解與運用。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全科教師培養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我們要正確認識全科教師培養的未來發展趨勢,培養符合核心素養發展要求的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小學全科教師。
參考文獻:
[1]周德義,李紀武.關于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7(9):18-23.
[2]吳志華,傅維利.實踐能力含義及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9):23-25.
[3]田振華.小學全科教師的內涵、價值及培養路徑[J].教育評論,2015(4):85-87.
[4]符淼.重慶市農村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策略[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4(4):98-100.
[5]王獻平.師范生教師專業能力培養的有效教學途徑[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4):124-126.
[6]陶青,盧俊勇.免費定向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必要性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 2014(6).
責任編輯:孫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