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李奇
摘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中國共產黨于第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但是“以人為本”理念卻由來已久,三千年前的西周,三龍相擁一人,是我國最早的以實物形式體現“以人為本”理念。文字體現則是由春秋時期的齊國名相管仲提出。文章詳細分析了以人為本的內涵以及在藝術設計中的設計文化理念。
關鍵詞:藝術設計 設計理念 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J5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0-0089-01
堅持“以人為本”,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新要求。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相一致,同時它也貫穿了藝術設計領域的一個理念。如今,人們的生活環境在不斷惡化,自然災害、酸雨、霧霾問題嚴重。人們開始由以前的征服自然變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就要求藝術設計者洞察生活中的細節,通過創新改變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質。
一、藝術設計以人為本理念的產生
1.自身特性以及設計學發展規律決定
任何文化與設計中的以人為本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由藝術設計在不斷發展的途中根據一些特性而形成。沒有需求,可能也沒有創新。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以人為本不是突然就被提出來的,而是環境藝術設計本身發展到一定的階段,自身各個方面顯示出來的特性所決定的。這一進步對設計學來說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此外,以人為本理念符合設計學一直以來的發展規律,因而發展迅速。
2.藝術與技術的密切關聯
技術是藝術設計的來源,將藝術與技術結合也是以人為本的一種表現。在當下社會,文化是經過廣大創作者的設計而產生的,總是會帶有一定的由人類設計產生的印記,被創造以及運用之后滿足人類需求,因此藝術設計推動現代社會物質文化的進步。文化的產生也可以緩和多種矛盾,讓人與物、物與社會、物與環境協調發展。從而再一次促進新的物質文化的形成。
3.人類自身的發展需要
物品的設計與創作包含著獨特的意義以及精神方面的內涵。從奴隸社會到現代社會,人類在不斷的演變與發展中賦予了不同事物不同的意義,從甲骨文到現在的楷書行書;從用火照明防寒到現在的電燈空調;從居住洞穴到現在大廈林立等等。需求的改變促進了這些物品的產生。反映了科技在快速進步,社會在飛速發展。因而不同的物體所具有的意義是不同的。
二、藝術設計領域以人為本的具體分析理解
1.基礎生活用品
因為人們需求的出現,設計出一些物品,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又不會破壞環境。像火爐,蠟燭等基礎生活用品應運而生。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電力的廣泛使用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與此同時,開始出現電視,電話等。這些物品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無形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比如家具的出現,它的外觀精致,設計簡潔,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給人類提供了一種更加優質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極大地貫徹落實了在藝術設計中遵循的以人為本的理念。
2.可循環的物品的使用與發展
循環性生活用品在近年充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們生活中處處可見。近些年,很多國家一心追求發展,忽視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不顧環境污染,只顧追求經濟效益,因此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在看到由生態環境的惡化而引發的問題時,人類開始注意保護自然,由此出現循環性生活用品。設計師結合環保以及可循環理念設計出可回收再利用的用品,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3.個性化的日常用品的使用
不同于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礎生活用品,以及可循環利用的物品,個性化日常用品在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途中發展而來的。設計師將傳統手工技術與現代技藝結合,創造出融合多種文化與創造手法越來越個性化的用品。獨具表現力而又風格鮮明。這樣的創新,讓很多傳統文化、傳統工藝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三、藝術設計中以人為本理念的意義
1.“以人為本”的設計滿足人的審美要求
好的藝術設計可以滿足人的心理需要,像手機越來越便捷式的操作、輕巧的外觀設計以及顏色性能的多樣,就是行業以人為本,不斷優化滿足人的審美需求的結果。
2.有利于民眾有歸屬感
在藝術設計中融入以人為本的思想,讓民眾的歸屬感得以滿足。為了達到這一效果,藝術作品的設計就應該有其自身的特點,讓各個國家的人可以在作品中感受屬于自己國家所特有的風格,能與作品產生一定的共鳴。
四、結語
從古至今,以人為本理念經歷了很多次轉變,歷史的積淀讓以人為本理念可以取得如此之大的發展。當今時代生活水平提高飛快,在設計中要緊緊圍繞人性需求這個中心,注意環境與社會協調統一發展。以人為本運用一切可能,不斷挑戰實現超越。將“以人為本”理念發揮到極致,用“以人為本”設計未來。
參考文獻:
[1]范麗君,楊陽.淺析藝術設計中以人為本的設計文化理念[J].名作欣賞:文學研究旬刊, 2017(6).
[2]張陽陽.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以人為本[J].藝術科技, 2014(5):272.
[3]楊靜.淺談以人為本理念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滲透[J].現代園藝, 2013(4):83.
[4]孔潔,劉景森.環境藝術設計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9).
責任編輯:孫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