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主體存在外部性時,市場將會出現失靈。為了研究這一特性,以經濟主體價格彈性的為切入點,研究其對另一經濟主體的影響。通過以外部邊際成本理論和邊際效用理論為基礎,利用經濟學市場主體的價格彈性,將經濟主體的外部性內部化。該研究以車輛的外部不經濟為對象,利用STATA進行OLS回歸模型分析。
【關鍵詞】經濟外部性 價格彈性 邊際效用 邊際成本
一、經濟外部性理論基礎
在經濟活動中,經濟主體主動、被動地沒有承擔全部的成本或得到全部收益,當經濟外部性存在時,單純依靠市場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內部化這些因素。正外部性使產量遠遠小于帕累托最優解,負外部性相反。因此,為實現產量的帕累托最優,需要將外部性因素考慮進經濟生產過程中,提高人類經濟獲得的效率,降低因該活動帶來的損失。
(一)外部性理論簡述
從外部性理論發展的角度來看,從該理論出現,距今約100多年,許多經濟學家做了大量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英國經濟學家亨利?西奇威克,劍橋學派的創始人。他對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燈塔”問題進行了繼續探索,認為“燈塔”能提供給那些看到光的所有方向的人,燈塔的主人或管理者的方向是很難向使用燈塔指引方向的人收取補償。其中生產提供的服務與所得到的補償之間的差異,這就是所說的“外部性”[1]。
(二)內部化的基本方法
根據諸多經濟學家對外部性的研究,通常將外部性內部化。庇古提出針對負外部性收稅的策略,用修正稅收的方法對產生負外部性的經濟主體征稅。另外,政府通過直接干預,禁止和制定標準使之達到最佳的外部性。政府對企業實行限制性規定,迫使企業將生產到最優水平。
二、構建價格彈性經濟模型
外部性的內部化的過程需要尋找兩個經濟主體的相關聯系因素,通過經濟學理論構建價格彈性模型,其理論基礎包括邊際成本理論、邊際效用等理論
(一)邊際成本理論
邊際成本(MC),每提高一單位的產量(Q)導致的總成本(C)的增加量。具體表示下面公式所示。一般的,邊際成本隨產品量的增加呈先下降后遞增的趨勢變化,對于資源性產品成本也不例外[4]。
均衡價格=生產成本+資源價格+環境成本+稅金+社會平均利潤
根據資源性產品全成本定價理論,由于產品的邊際成本呈遞增趨勢,因此,相應的均衡價格也應該呈遞增趨勢才符合定價原則。
(二)邊際效用理論
根據基數效用理論,將使用者在一段時間內效用總和看成是商品購買量Q的函數,記為:U=f(Q)。假設消費者在一定條件下會選擇效用最大化的產品,那么這種情況時消費均衡條件如下。
其中MUi表示第i中商品的邊際效用,Pi為第i種商品的價格
從上式可以看出,我們將資源性產品看作是一種是其中的一種消費品,當其價格水平較低時,存在>μ,就會促使消費者進一步擴大資源使用,達到效用的最大化。反之,當價格水平增加時,<μ,消費者就會相應的減小購買量,從而促進資源的節約。因此,通過合適的定價,隨著邊際效用的遞減,有助于引導資源流向效率最大化的部門,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三、經濟外部性對燃油價量、環境以及其他因素的效果分析
為深入分析經濟外部性帶來的影響,在本研究中,根據燃油的價格彈性,引入燃油的價量以及環境外部性效果。將外部性的補償價格計入產品本身價格,從而改變調節燃油使用量,進而“彌補環境的損失”。
(一)價格彈性效果分析
燃油價格彈性是由于燃油價格的改變對應燃油量的變化,是一種經濟杠桿和市場化手段。
基于靜態分析,不考慮時間和收入的變量影響,燃油的價格彈性汽油和柴油的略有不同,參考Goodwin(2008)和Jing Cao(2011)關于亞洲國家的汽油消費的價格彈性總結。
以北京為例,假設某量的行駛里程Y是年收入I、油價上漲價格P以及日基本行程D的函數,則模型為
Y——車主的行駛里程
P——油價上漲價格
I——車主年收入
D——不同機動車的日基本行程
利用STATA進行OLS回歸,相關系數結果如下:
即北京市駕車者的行駛里程的費率相關性系數為-0.25,與已有研究對比,與基于機動車使用成本的短期價格彈性結果相似,在 -0.2~-0.3之間。收入相關性系數為0.13。汽油價格彈性取-0.25,當汽油價格調高1%,汽油消耗下降0.25%。與汽油相比,柴油剛性需求較大,價格彈性相對較小,取-0.20。
根據以上的數據,根據汽油價格彈性-0.25,假設汽油平均價格為8.0元,當價格提高1.0元時,即價格提高12.5%,則汽油年消耗總量減少約3.1%。假設柴油價格彈性為-0.20,柴油平均價格為7.5元,當價格提高1元時,即價格提高13.3%,則柴油年消耗總量減少約2.7%。
(二)提高燃油價格的優劣性對比
通過提高燃油的價格,減少燃油的使用量,有效的減少燃油的消耗量,達到消減城市中汽車污染的排放,顯現相應顯著的環境效果,提高車主的環境意識,操作性和實施性比較簡單,但是對居民生活帶來影響,提高支出。另外,單一地區實施該策略可能會帶來孤島效應,造成本地燃油銷售量的下降,屯油、跨地區加油現象增加。所以需要統籌區域管理,避免出現孤島效應,提高節能減排效果。
四、結論
本文基于經濟外部性理論,將環境的外部性損失和燃油使用有機統一起來,推演外部性因素內部化過程。在構架的外部性模型中使用邊際成本理論和邊際效用理論,引入價格彈性的方法,將城市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外部性和經濟市場手段結合起來。燃油價格的因素可以認為是庇古所說的修正稅收,或者理解為在科斯理論中,其產權交易的標的物是車輛使用過程中所帶來的環境損失。在此過程中,油價包含了燃油本身成本和環境成本,隨價格的提高,量呈現一定規律的趨勢。這種方法,減少了資源的邊際效用,從而使整體的資源更有效的使用,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燃油價量的彈性關系、公眾環境損失和其他因素,將環境成本被納入使用者的成本之中,建立成本和量的函數關系,豐富現有手段,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經濟活動的高效率運行。
參考文獻
[1]張宏軍.《外部性理論發展的基本脈絡》[J].《生產力研究》,No.13.2008.
[2]徐博.《基于外部性理論談低碳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選擇》[J].《商業時代》,2011.
[3]白洋.《外部性理論與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1),82—83
[4]王人輝.《信息產業邊際收益遞增趨勢及原因》[J].《現代企業》,2008.
作者簡介:王玨,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金融專業,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