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秀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顯現出來的突出社會問題,本文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和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自卑心理、孤獨無靠心理、怨恨父母心理、嚴重內向性格以及盲目逆反心理;其影響因素包括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和監護因素等多個方面,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應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與工業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到城市里務工,而他們的子女則被留在家由雙親的一方,或者爺爺奶奶、叔輩等親戚,更甚者有父母的朋友作為監護人照料她們的生活,由此形成了一個社會弱勢群體——留守兒童。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2200萬,這個數字每年仍在上升。許多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家次數很少,而且與留守子女的聯系頻率也比較低。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開,無法與父母交流學習、生活等問題,不能享受父母的關心與撫慰,情感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所以在對外界的認知上也得不到良好的引導與幫助,很容易在價值觀、人生觀、思想觀上產生偏離,引發心理問題,而這些問題又不能及時得到疏通,長年累月的累積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十分不利,導致學生的行為習慣較差。
目前,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較多:李寶峰(2005年)的研究顯示,留守兒童在SCL-90量表中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個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國常模(P<0.01),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4個因子已達顯著差異水平(P<0.001);調查揭示被試留守兒童中,28.8%存在輕度的不良心理反應,2.2%存在比較明顯的心理問題,留守兒童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陽性檢出率高于非留守兒童初中生陽性檢出率的20%。范方等(2005年)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14PF得分進行比較發現:“留守兒童”組樂群性、穩定性、輕松性、自律性方面得分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而且,不良的人格因素、行為問題和學業不良密切相關,互相加劇。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
農民工進城務工,所從事的工作一般勞動強度較大,工作時間較長,早出晚歸,工作之余很難有時間與精力照顧自己的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就更沒有時間和精力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農民工的收入水平也比較低,各種福利保障業不能與城市工人相比較,生活質量普遍偏低,接子女到城市來共同生活反而是一種更大的負擔。
為分析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本文進行了調查問卷研究。問卷的發放主要集中發放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89.3%,其中留守兒童問卷占62%。根據統計分析,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大致包含如下幾類:
1.自卑心理
由于留守兒童年齡較小,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一定的虛榮心與好勝心,而父母不在身邊,家里貧窮,他們就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邊的學生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喪失信心,自暴自棄,學習不求上進。
2.孤獨無靠心理
父母常年在外,與學生親子關系缺失,學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也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懷,在家里無人交流,導致產生心里低落孤獨和抑郁等問題,生活、學習中有困難時不能向父母求助,很容易產生壓力,遍的誠惶誠恐,不愿意接觸新的人與事物,極度缺乏安全感。
3.怨恨父母心理
一些留守兒童不理解父母,認為父母沒有本事,才會進城務工,由此產生深深的怨恨心理,有的學生還故意疏遠父母,不與父母交流,他們認為父母不愛他們,導致怨恨父母。調查顯示,248名留守兒童問卷調查中顯示約有148人(63.4%)認為父母不是特別了解自己。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父母的保護而時常沒有安全感,與人交流時過于警惕甚至是對交流者產生敵意。他們普遍對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根據本次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約有12%感到人們對自己不友好等等,約有54%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有矛盾。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親情缺失,監護人責任不明確,教育能力不足,學校教育缺失以及留守兒童自身原因等,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的結果??傮w而言,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和父母因素三大方面:
1.社會因素
社會風氣可以通過家庭、同伴、傳媒、流行等途徑影響留守兒童道德心理健康。由于留守兒童年齡都不大,這些不良風氣,如庸俗低級趣味作品如會使兒童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難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而家長不在身邊又不能及時引導他們走上正軌。即便現在加大社會風氣改進力度,可是由于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看管,仍難抵制誘惑,所以這并沒有實質性地解決問題。
2.學校因素
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地方,老師的教育是兒童成長和發展的決定性的因素。這是因為學??梢杂幸庾R地對各種影響個人身心發展的因素進行選擇和組織,系統地發揮主導作用。首先,學校工作的指導思想、教育水平、學校領導和教師的職業素養的高低以及校園文化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直接的影響,但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教育水平等比較有限,硬件設施和管理措施也比較簡陋,并不能像城市學校那樣給學生提供正確的心理引導。
3.父母因素
留守兒童父母由于長期在外,不能陪伴在學生身邊,缺乏與學生心靈上、情感上的溝通。導致學生心理孤僻,認為自己沒有父母的疼愛,不愿意與外界做過多的交流,生活上、學習上得不到父母的指點,長大后甚至會有埋怨父母的情緒。根據本次調查統計,該地區留守兒童在校學生中有37%與父母分離1年以上,最長時間為5年,普遍反映與父母的聯系較少。這些學生的父母很少關注學生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等;并且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多在物質上充分滿足學生卻忽視了心理上的交流。endprint
三、對策分析
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并不能某一方單獨解決,因為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在互動中自主構建而成的。所以要社會、學校、家庭相互聯系、溝通才能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實現留守兒童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1.社會方面
(1)加強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保障力度。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通過降低農民工子女入學的學費以及政府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補貼等政策來提高農民工子女的入學率,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進城上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下發文件給各級鄉鎮、社區,要求加強學校的教育制度,對老師進行篩選等,要求針對留守兒童經常開辦類似于“我的好媽媽”征文大賽,“結對子”等活動來給留守兒童的身心進行正面的引導。
(2)逐步建立良好的社會監管體制。首先各級政府部門應明確劃分并承擔責任,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監護和教育體系,社區居委會也要經常深入留守兒童家庭,督促監護人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旦有問題要及時進行教育并幫其改正。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3)積極進行宣傳。政府應積極進行宣傳,充分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引起社會的重視,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為在家的留守兒童提供幫助,讓他們健康成長。
2.學校方面
(1)開設心理類課程。學校應當實施心理咨詢和輔導,通過心理咨詢中心為少數學生解“心結”,及時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心理咨詢可以通過面談、書信、電話等,或者建立相關網站,通過網絡虛擬心理咨詢中心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還可以開展小組或集體訓練,如交往、自信心、情緒管理訓練課堂。
(2)開展監護人課堂。告訴學生的臨時監護人多指導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問題,掌握與學生的溝通方法。盡可能對臨時監護人介紹一些教育學生的常識,讓他們了解學生,端正教育觀念,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學生,以便學生提高自制力,減低他們與外界不良因素的接觸,加強留守兒童思想上與心理上的獨立性。
3.家庭方面
(1)樹立監護人意識。無論家庭生活環境是什么樣,由誰來監護學生,監護人都必須得樹立起應有的意識,要承擔起應有的義務與責任。比如多多關心學生的學習,與他們多多交流生活、情感上的一些事,及時對學生的困惑提供有利的幫助,另外監護人也應該學習在兒童培養、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努力為其打造近似完整結構家庭的環境,做到對學生不溺愛也不過于苛刻,與班主任保持密切聯系,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動態以共同采取措施促進其健康成長。
(2)保持聯系頻率。父母要與自己的學生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最好能做到一周一到兩次,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可以一個月回去看望一次,然后父母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還要注意與學生之間要有足夠的情感交流和心理交流,切實關注學生的成長,這樣也能讓學生明白父母在外面的辛苦,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觀。
總之,有效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當今社會一項重要任務,該任務的完成需要依靠大家的力量,需要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協調合作,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可以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有效減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發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