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劉源 馬曉霞
【摘要】自2013年習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以來,全國各地積極行動,多措并舉展開了撬動“窮根”的攻堅戰。近年來,寧夏各級金融機構積極推進鄉村營業網點布設,進一步加大信貸投放扶持力度,運用專業化手段實現“精準滴灌”,創新金融扶貧模式,涌現以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優勢產業為中心的“西吉模式”;以強化當地政府和金融機構積極性并開展全方位金融服務為中心的“彭陽模式”;以評級農戶信用,大力發展小額信貸為中心的“鹽池模式”。本文主要以西吉、彭陽縣為例,通過對當地金融精準扶貧政策實施情況的調查走訪,闡述當前寧夏金融精準扶貧發展狀況。
【關鍵詞】金融精準扶貧 西吉模式 彭陽模式
一、西吉模式
西吉縣是革命老區,也是寧夏回族人口集聚地區,位于寧夏南部六盤山西麓,總人口51.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6萬人,占90%,回族29萬人,占56.8%,截止2015年底確定精準扶貧人數10.58萬人,占寧夏全區精準扶貧人數58萬人的18.24%。全縣總面積3130平方公里,耕地174萬畝。
西吉縣金融精準扶貧”模式在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的基礎上,依托草畜產業集群,打造良種牛、黑山羊、珍珠雞等特色優勢農產品,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優勢產業,并以此輻射帶動全縣貧困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具體做法是:推進“財政+金融+產業+扶貧”聯動,建立“一平臺、一模式、一協會、一體系”(擔保放大平臺、信用貸款模式、信用協會、風險防控體系)金融扶貧機制,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拓寬金融服務領域,擴大財政發展貸款擔保基金“池子”,建立貧困戶貸款風險基金、貧困戶貸款貼息基金,放大金融效應、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小額貸款,對2.53萬戶貧困戶發放5萬元以下,3年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基礎利率放貸的扶貧小額信貸。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加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力度,政策性農業保險優先在貧困村試點、推廣,防范農業生產風險。
二、彭陽模式
彭陽縣位于寧夏東南部邊緣,六盤山東麓,總人口25.19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9.03萬人,占75.5%,回族7.67萬人,占30.5%,耕地125.5萬畝,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級重點扶貧縣。近年來,圍繞金融精準扶貧,彭陽縣依托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信用聯社、郵儲銀行、人壽保險、人保財險等7家金融機構,在全縣境內建立金融工作站和金融政策便民超市,實現對全縣156個行政村的金融服務全覆蓋。
彭陽模式主要強化了當地政府和金融機構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一方面,當地政府以紅河鎮為試點,大力推行農村互助資金、村級互助擔保基金組合融資新模式。積極建立擔保資金池,整合各類資金注入擔保資金池,撬動銀行按照1:10的比例發放金融扶貧貸款。同時建立“托管”模式實現脫貧。對無法獲得貸款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涉農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致富帶頭人統一經營貸款,建檔立卡貧困戶年終獲得分紅的方式實現脫貧致富。彭陽政府還實施“保險惠民”。簽訂了《金融扶貧政銀保三方合作協議》,開辦了7種涉農保險和5種農戶人身保險業務,增強貧困群眾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信用聯社、郵儲銀行、人壽保險、人保財險7家金融機構,依托在全縣境內建立的金融工作站和金融政策便民超市,面向農戶和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開展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相繼提供農村直補資金“一卡通”貸款、蔬菜大棚抵押貸款、農機具抵押貸款、推出煙葉訂單貸款、“政銀保”保證保險貸款、農險保單質押貸款等10項服務,解決農戶資金需求問題。
西吉與彭陽將金融扶貧與地方經濟結合起來,為寧夏脫貧攻堅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2015年底,寧夏貧困人口從101.5萬減少到58.1萬,貧困發生率由25.6%下降到14.5%,其中27萬集中在中南部地區的9個縣,800個行政村,扶貧成績斐然。但不可否定的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寧夏貧困人口數量巨大,扶貧任務艱巨,但財政資金有限,扶貧各方面不能面面俱到,導致資金扶持缺口大,同時分散的“小生產”很難與遙遠的“大市場”對接,致使產業化水平不高,產業鏈條短,品牌效益不突出,產品附加值不高,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優勢不明顯。第二,扶持資金使用效率低再加上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與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難以防控,同時現有的專項財政扶持政策,金融扶貧政策無法有效解決金融機構商業利益與扶貧之間的矛盾,導致金融機構的扶貧積極性不高。第三,在長期與貧困作斗爭之后,部分人慢慢的學會了被動接受,逐漸養成了一種“靠天、靠他人”生存的想法,由于經濟條件與自然條件的限制,貧困農戶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保險意識,信用意識,第三方支付意識較弱,最終導致貧困農戶脫貧內生動力較弱。第四,基層群眾干部的專業知識有限,扶貧思想落后,干部駐村扶貧的情況少,部分貧苦村縣還存在“鄉財縣管”,“村財鄉管”等其他現象,導致基層組織沒有真正發揮“基層”的作用,扶貧存在精準問題。
如何保證金融精準扶貧政策的持續性,協調好政府、金融機構、農戶三者的主體關系,往往決定了金融在扶貧中發揮的具體作用,也是金融扶貧模式完善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郭挺.金融精準扶貧模式探索[J].時代金融,2016,(21).
[2]駱伽利;蔡洋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扶貧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OL].科學與管理,2017,(02)。
[3]朱江瑞,韓德華,馮健.全域旅游視域下旅游扶貧開發策略研究——以寧夏西吉縣為例[J].科技展望,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