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梅
語文教學要擁有其魅力,不能離開生活這片沃士。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們許多教師已清醒地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讓社會生活進入語文課堂,讓語文教學充滿時代的氣息和活力,要構建充滿生活氣息的語文課堂。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
一、深入挖掘教材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所以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字、詞、句、篇”等語文知識和“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學會在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的轉換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思想,恰當地與生活的方方面面聯系起來,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教育。語文的探究性學習,就是把課文與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探究的對象,方法可以靈活多樣,比如進行社會調查、現場觀察、體驗學習、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等等。這在新教材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中體現得尤為突出。通常情況下,綜合性學習最好提前幾天布置,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準備,并能自主合作,探究有關的問題。具體的活動大致上可以這樣安排:①自由組合,以4~6人一組為宜。組內有分工,明確個人職責,提出搜集有關資料的方式和任務;②個人完成后組內交流、展示,互相討論切磋;③充實補充,裝訂成冊;④課堂交流,展示探究成果,評價。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能促使學生直接觀察周圍的事物,親身去體驗包括自然、生活、社會等各個方面,以保證他們做出有意義的探索,這樣也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二、創設教學情境
運用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在識字中享受生活的快樂,發展學生的個性,力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來構建認識,愉快地識字,掌握漢字的規律,提高識字效率,為學生終身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形式有“自我介紹”、“最美的名字”、“我的名片”等姓名識字;繪畫、手工制作識字;商標、貼標簽識字;給玩具起名字,編故事識字……在這些生活化的氛圍引導學生輕松有趣地學習漢字。如在剛開學不久,每次發作業本時,讓全班學生輪流發,并打印了全班學生的姓名,貼出來,且人人一份,隨時識記。還讓學生用自己的名字設計小名片,互遞名片,自主交流,以生活化的識字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
三、聯系現實生活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能將所學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創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我們應以課外實踐為憑借,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多引導學生把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語”“文”結合,讓學生能感受到語文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習興趣。講授完《向命運挑戰》這課時,我要求學生就青少年最熱門的“超女”現象即興演講:我看超女現象。學生踴躍發言,有理有據。一同學說,超女的成功是中間路線的成功。李宇春來個“不男不女”的中性妝,頗有新意,因此成功。另一同學說,超女遺害無窮。成名前一文不值,一夜成名后,身價倍增,達7位數。
四、夯實語言基本
這是一個極普通卻十分最重要的基礎教學環節。一般來講,語文課堂上都少不了正音釋詞、口頭答題、師生對話、課堂練筆、整理筆記等活動環節。而要抓實抓好這些活動環節,課堂上扎實地練習永遠是一個富有實效的主渠道。因為只有在課堂上這樣扎實地訓練,學生才會獲得更為充分而真切的體驗和感受,也只有具備了這樣充分而真切的體驗和感受,他們才會真正認識到規范、健康運用語言的重要性,才會由課內到課外更加主動、自覺地去磨練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在教《雨霖鈴》時,學生說:“‘無語凝噎中的‘無語里有對心上人的懷念。”董老師馬上追問:“‘懷念這個詞準確嗎?”學生又回答:“應該是‘思念。”他又說:“‘思念好像也不太準哦,再想想。”學生說:“應該是‘惦念。”董老師表示認可,接著又問“這個字該怎么寫?”學生說:“提手旁加個‘商店的‘店。”(課堂一陣哄笑)董老師卻很耐心地講:“古人認為,‘惦念是用心來想,所以該是‘心旁,加一個表聲的‘店。同學們記住了嗎?”實話實說,這個教學細節在當今的小學語文課堂上是極少見的。代之者要么是一片“熱鬧”之后沒了下文;要么是投影屏上輕輕晃過,絕不見教師對正音釋詞的檢查和對學生口頭答題、師生對話中的不規范語言的矯正;更不見實實在在的課堂練筆和筆記整理等活動。而在董老師的生活化語文課堂,正音釋詞、口頭答題、師生對話、課堂練筆、整理筆記等都成了自覺的常態,就是為了實實在在地訓練和培養學生規范、健康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和良好習慣,同時也就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學做一個自覺自主、積極向上的人。
五、開展課外活動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留心處處皆學問,人懂練達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經驗之談,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參與學生生活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選舉,讓學生寫自薦書上臺演講;每堂課前請一名學生作“ 2 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都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開主題隊會,讓學生寫《我設計的主題隊會》說明書;鼓勵學生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賽,經常接觸生活,積極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游,甚至交友談心寫日記……這樣,在“語文化”的生活中,學生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另者,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名家名篇,要找準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使課文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與周圍的世界息息相通。
總之,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源泉,離開了生活,語文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中處處反映著生活,它們密不可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讓語文教學融入生活,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生活與課堂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