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茜
摘要:改革開放30多年來,民辦高校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仍然存在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師隊伍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師隊伍不穩定,人才激勵制度不健全等問題。本文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簡要分析,提出關于針對轉型時期教師隊伍建設策略的幾點拙見。
關鍵詞:民辦高校;教師隊伍;轉型;發展
改革開放近40年來,民辦高等教育異軍突起,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支持民辦教育”,“各級政府要把發展民辦教育作為重要的工作職責,鼓勵出資辦學,促進社會力量以獨立舉辦、共同舉辦等多種形式興辦教育”等。這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民辦教育的發展所寄予的殷切希望,但民辦高校發展存在缺乏科學合理的系統設計、學科同質化、政府支持力度有限、教師隊伍建設薄弱等方面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辦高校的發展。因此,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成為民辦高校發展需要思考的關鍵因素。
一、轉型發展視閾下的教師隊伍建設的內涵和意義
(一)轉型發展視閾下教師隊伍建設的內涵
1. 轉型發展的內涵
“轉型”指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等發生轉變,[1]是從一種范式或邏輯向另外一種范式或邏輯的轉變,也是一種模式向另外一種模式的轉變,還可以是從一種制度向另外一種制度轉變。本文所指的轉型是社會的轉型,具體的是指高等教育的轉型。高等教育的轉型受社會轉型的影響。社會轉型是指人類社會從一種生產方式向另一種生產方式的轉變,同時在社會生活領域、人們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等方面都會發生變革,主要包括體制轉型、社會結構轉型和社會形態轉型。高等教育的轉型主要屬于社會形態轉型方面。
2. 民辦高校的內涵
民辦高校是相對于公辦高校而言的,是國家組織以外的個人組織利用非國家財政資金,舉辦的面向社會的普通高等學歷教育學校。其主體為非政府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經費來源靠辦學主體自己籌集,其管理自主性強,對于辦學內容和特色以及招生等方面可以自主決定。
(二)轉型發展視閾下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義
1. 是國家教育戰略發展的需要
2013 年,國家教育部門推動應用技術性大學成立。2014年,國務院總理召開會議,要求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計劃引導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2014 年教育部決定將我國600 所高校向應用型和職業型教育轉變。民辦高校向應用型和技術型院校轉變,是順應國家教育戰略發展的需要。
2. 是產業轉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新型產業發展數量不斷增加,產業調整進程加快,由此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多重視理論,忽視實踐的重要性。對應用型和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滯后于產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導致出現了畢業即失業、企業用人招不夠的矛盾現象。[2]因此,民用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院校的轉型發展也是產業轉型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3. 是適應轉型期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
經濟社會的轉型對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為了更好地進行教育發展,民辦高校的教師隊伍建設要做出調整。一方面,要注重對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實現教師個人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民辦高校的專業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優化,教師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知識結構,從而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
二、轉型發展視閾下的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第一,缺少一定數量的中年支柱性教師。現階段民辦高校的教師隊伍的年齡段呈現兩極分化,中年教師人數較少,這種偏老或者偏幼的教師年齡結構不利于民辦高校的創新發展。第二,高層次的教師嚴重缺乏。民辦教師的高學歷、高職稱教師人才大多分布在學校的管理層,沒有參與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因而民辦高校的教學很難得到實質性的進步。最后,民辦高校的科研領頭人沒有真正發揮自身骨干教師的作用。很多民辦高校的教師多是一些兼職教師,專職教師的所占比例不僅很少,其年齡還普遍面臨退休,因而很難形成一個有效的教學團隊。
(二)教師隊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從外部體制上看,民辦高校的管理部門在對高校教師的評優、職稱、選修和科研等工作上存在重視公辦、輕視民辦的現象。從內部管理上看學校管理者的思想認知不到位,學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雖然民辦高校在發展中認識到了教師隊伍建設的意義,但在對其管理上仍存在不合理的制度。學校對教師的職稱評定、培養、教學質量考察等方面沒有相應規范的制度。一些專業沒有科學的教學計劃,課程沒有穩定的教學大綱,教材的選用不夠規范、科學。
(三)教師隊伍不穩定
民辦高校中存在大量的青年教師隊伍,退休教師人數多,且大多是一些兼職教師,全職教師所占的份額較少。學校的辦學成本不足,導致其在聘請教師方面采用的是兼職和全職并舉的方式,但兼職教師過多會對學校教師隊伍的穩定帶來制約。
(四)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
一些民辦高校教師的質量參次不齊,首先,教師的準入機制不健全,對教師崗位的安排不科學、對教師的選拔不符合學校實際發展需要;其次,對教師的考評依據不完善,表現為考核指標重視量輕視質,在考核內容的安排上單一、片面;最后,對教師的培訓制度不完善,薪資體系不合理,沒有充分發揮激勵效果。[3]
三、轉型發展視閾下教師隊伍建設的策略
(一)從引進、配套和培養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轉型期教師隊伍建設
民辦高校的教師結構要在自身辦學發展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教育發展的形勢,積極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高、教學能力強且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首先,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及培養模式。民辦高校要對教師隊伍的結構和層次進行科學的規劃,加強對高職稱教師的應聘,并引進一些優秀企業的技術和管理人員來擔任高校的兼職教師。另外,高校要建立以專業技術和實踐技能為主要培訓內容的教師培訓平臺,在校企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實現對在職教師的專業化培訓。其次,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配套體制。民辦高校要積極改革原有的教師聘任制度以及對教師的評價方法。在學校的資金獎勵、績效考核以及職稱評比方面要傾向于雙師型教師。[4]再次要形成科學有序的學歷結構,對于學校科研的教師隊伍要選擇一些研究生和博士生擔任,對于學校的行政管理、實驗室管理、機房管理等要選擇本科生擔任。最后在職稱結構上,要將新生的初級職稱教師隊伍發展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重點,并加強對其的培養力度。endprint
(二)積極轉變觀念,提升對應用型和職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認識
第一,校管理層要認識到教師隊伍建設對民辦高校發展的重要意義。第二,要加強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管理。在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的同時,加強對教師的人文關懷,進而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的熱情,提升自己教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另外,高校也要為教師的發展不斷提供必要的條件。比如對于一些有經驗教師對職稱的晉升和學位的攻讀時,學校要積極為其創造發展和學習的客觀條件。第三,改變傳統管理中對教師的管、卡、壓,實現對教師的民主管理,積極鼓勵教師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第四,通過專家報告、座談會等形式,讓高校教師認識到轉型的必要性和意義。減少教師對教育教學轉型的錯誤認識,進而形成一種促進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的合作力量。
(三)為教師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支持
經費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物質性保障。由于民辦高校是一種自我經營的模式,在教育教學管理中常出現經費不足的問題。針對這種問題,當地政府要適當地對民辦高校進行補貼。在經濟上,政府要加強對民辦高校的支持。例如通過提供低利息貸款的方式實現對高校發展的支持;對高校教師進行財政補貼,提升教師的薪資水平;通過政企合作的方式,加強公司對高校發展的關注和支持。
(四)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
要在實現公平的前提下,將教師的聘任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勵制度中融入競爭機制。一方面,要將獎勵制度貫穿到整個學校教學管理中。加強對教師的正激勵,正確處理獎懲,不能顧此失彼,要體現學校各方面機制對教師發展的兼顧。另一方面,要形成一種科學的激勵考評機制。根據學校的總體發展目標,明確具體對教師的考核指標,確定教師的責任目標、考評內容等因素。
四、結束語
民辦高校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學校的數量不斷增多,招生人數也逐年增加,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公辦教育發展的不足,從而滿足現代化教育的發展需要。但在轉型時期,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形勢機遇與挑戰并存,既要謀求當前發展,又要謀劃長遠發展。雖然民辦高校在發展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影響因素,但必須分清主次,抓住主要影響因素,而且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外部環境的改善不是民辦高校本身所能完全左右的,可能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無需贅言,清醒直面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問題,深入分析原因,從內部因素著手,把重心放在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上,在自身實力提高的基礎上努力爭取外部環境的支持,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建設,凝聚民辦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正能量,真正實現民辦高校教師與同級同類公辦高校教師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從而促進民辦高校教育的可持續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