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內容摘要: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作文教學既要培養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養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這兩種能力從低年級起就要注意培養。”如何培養小學生的作文能力?本文從幾個側面闡述了如何在小學中高年級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作文能力;培養
從事小學作文教學的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作文課上當老師穿針引線,細致入微的講解,學生互動的效果很好,可是當學生面對陌生的作文課題時學生就兩眼茫然,不知從何如手。常有老師這樣感慨,平時語言滔滔的學生到作文時也就無話可說了。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小學教師在培養學生作文能力上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1 興趣培養學生作文的必要前提
學生的寫作欲望是使他們提高寫作水平的原動力,只有他們自發地想、自覺地寫,才能有時效性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要激發起學生寫作的欲望,就需要在作文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做到“情動而辭發”。因此,創境激趣可以說是學生作文的必要前提。教師應努力創設各種有效的情境,點燃學生的寫作興趣。此外,在教學中還可以適當地在作文之前或課堂之外開展一些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上海大學的李白堅教授在教孩子寫作文時,就經常開展如做木頭人、添鼻子、擊鼓傳花等等活動。我們在平時的作文指導課中,也可根據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因地制宜地開展各種活動,打破學生懼怕寫作的心理壁壘,賦予課堂樂趣,就能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學生在活動中有所體會,就成功取得了寫作的情感素材。 “未成筆調先有情”, 此時學生落筆而寫,自然就會“有話可說”了。
2 作文的基本素材應該來源于日常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等來思維的。”可見直觀形象是小學生接觸外界時所得到的主要形象,他們表達的欲望在具體形象、具體情境之中更易激發。一旦感受到美,無需教師的提醒,學生便自發地把這些都書寫在紙上。學生作文時無話可說,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胸中無竹”,缺乏題材。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將習作活動置身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要引導學生觀察真實的外部世界,從中尋找說話、作文的源泉,反映生活本色,寫出原汁原味的社會生活。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身邊的新聞,民間的故事,各地的風土人情等,這些圍繞在學生生活中的總易被忽略的事物,往往就是打開學生寫作思維之門的鑰匙。如現在正值我國城鄉飛速發展時期,筆者開展了“喜談家鄉新變化”的調查活動,讓學生深入到社會當中去挖掘素材。由于學生是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得到的信息,所以描述起來津津樂道,急于將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這時再讓學生下筆去寫,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就具有感染力了。
3 閱讀和積累是學生作文的語言源泉
學生常因語言表達的單一性致使習作的閱讀性、趣味性不強,轉變這一現象的關鍵在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保證學生能調動自己的語言來直抒胸臆,說自己所想。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課堂內的閱讀自不必說,在課堂之外,也可以倡導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不為學生的閱讀種類設限,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自主地選擇喜歡的讀,感興趣的看,最后以讀促思,以讀促寫。“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有益的書籍,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達到“出口成章”的目的。我們平時要積極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讓學生做到“心中有墨”,不再懼怕寫作。當今互聯網技術已進入千家萬戶,除了在自己的身邊積累素材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在互聯網上“暢游”,搜集資料等等。途徑是多樣化的,可以由學生自由自發地發掘。這樣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學生就會養成觀察習慣。通過觀察,學生積累的素材越來越多,聯想就會越來越豐富,作文時思路就會越寬廣。
4 賞識評價是學生作文的不竭動力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可見,小學生作文是習作性質的,不是藝術創作,不能做過高的要求。學生能否樂于表達,大膽表達,除了學生自己應具備的素質外,對他們習作的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學生的表達難免稚嫩,可正因如此,哪怕只是一個好詞語,一個好句子,我們都要對他們予以肯定。如果一味放大他們習作中的缺陷,只會澆滅他們對習作的熱情,也會使我們的習作課上起來困難重重。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以正面的、積極性的評價激發學生潛力。得到了教師肯定,學生寫好作文的自信心能有所增強,愛上寫作。比如有個學生在作文《母親,我想對你說》中寫了五六件關于母親和“我”之間發生的事,正當我要深入感受他筆下母親的個人形象時,文段卻戛然而止,每件事都“蜻蜓點水”。于是我評價道:“你能細心觀察母親,留心記錄母親在生活中的點滴,并羅列出這么多事例,可見你對母親的感情之深。但如果你能用個‘篩子把這些事篩篩,詳細地只說一兩件事,那么老師看你的作文就不會覺得如在云霧里摸索方向,可以更容易了解你的母親了。”在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既給予學生的閃光點充分的肯定,又對他的不足進行點評。這位學生讀了評語以后,對自己的作文修改有了明確的方向,修改后交上來的作文質量明顯比第一次進步。
5 結語
總之,“積極的誘導可以引起學生寫作興趣,愉悅的心情可以促使學生細心觀察,適當的鼓勵可以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作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努力發掘有利的素材,創設適當的情境,引導學生細心生活、積極積累,作文評改時用上有效的、創造性的評價。相信只要我們在習作的課堂上設計得當,引導有方,加入富有活力的元素,讓學生感受到習作時的樂趣及愜意,學生就會改變對習作厭惡、懼怕的態度,也不會再有“無話可說”的現象。長此以往,學生就能樂意地加入到習作的行列,而不是把它當做一項學習任務了。
參考資料:
[1]肖雙. 以學生生活為基點的小學中年級作文教學研究[D].延邊大學,2015,08.
[2]李盼. 試論小學中年級作文教學如何從閱讀教學中尋找“活水”[J]. 閱讀與鑒賞(下旬),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