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安心
摘要:霍耐特的承認理論以承認為核心,用蔑視的社會沖突動力學解釋社會發展,用多元正義理論回應多元文化潮流。承認正義理論把再分配作為承認的特殊形式,并把文化作為第四種承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正義理論的發展,突破和拓展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方向,但由于蔑視的社會動力學缺乏經濟維度具有理想主義色彩,把承認作為正義的基礎性規范,卻沒有看到真正對承認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根源,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正義構想。在現代化建構中我們要堅持制度正義和德性正義的辯證統一;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正義的實施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
關鍵字:承認理論,多元正義
霍耐特繼承了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他所強調的交往是交往主體在平等性基礎上在主體間性之中展開的無強制、無壓迫式的交往,還強調交往雙方要承認、肯定公民身份和民族認同觀念。同時,他不滿足于這種理論,試圖建構承認理論的多元正義構想實現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
一、理論意義
(一)承認正義理論擴大了正義的范圍
霍耐特的承認正義理論把再分配作為承認的特殊形式,并把文化作為第四種承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正義理論的發展。
霍耐特繼承了哈貝馬斯主體間性思想,開拓了正義主體確認的新準則。他認為主體是在其他主體的關系中構成自己的主體性的,自主實現必須建立在主體間性關系的基礎之上,無論是主體的反思、語言和行動都是外在視角和限制通過一定的符號手段內化的結果。這樣的主體很大程度上考慮了社會主體的變化和差異性而具有現實性和廣泛性。此外,霍耐特的承認正義理論的出發點并不是經濟上分配領域的不平等,而是政治和文化上的尊重。他一開始就強調“為承認而斗爭”,把蔑視與反抗作為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將減少“蔑視”和“不尊重”作為他正義理論探討的核心問題。霍耐特的正義理論也探討了自由和平等,自由和平等是正義永恒的話題,關于如何實現自由和平等?霍耐特的多元正義理論所追求就是以自由為核心的“好生活”。霍耐特的多元正義中的自由是在愛的領域中實現,平等在法權領域中實現,尊重在團結領域中實現。從而一步步實現論證自由的實現,捍衛人類的自由權利。鑒于此,霍耐特承認正義理論擴大了正義的范圍。
(二)突破和拓展了法蘭克福學派批判方向
面對早期批判理論存在悲觀主義歷史哲學轉向這個事實,霍耐特并不認同霍克海默、阿多諾等人對啟蒙精神、工具理性持全面批判的態度。他在哈貝馬斯交往理論的基礎上以“蔑視與反抗”為主線厘出承認理論的核心思想及其基本結構。他的承認理論從道德規范的角度來解釋社會沖突的邏輯。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霍耐特并沒有拋棄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精神,雖然他沒有像他的前輩那樣旗幟鮮明地對待工業文明,但還是沿著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精神,對社會現實進行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跨學科的綜合研究,來對晚期資本主義進行診斷。
霍耐特的正義理論從人的心理動機發展來實現自由的平等文化。他建構的多元正義理論,用社會沖突動力學解釋社會發展,從人的心理道德動機出發解釋社會沖突斗爭的根源,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一種診斷方式。因此,霍耐特的承認理論在一定條件下突破和拓展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精神。
二、霍耐特承認理論的內在困境
(一)蔑視的社會動力學缺乏經濟維度具有理想主義色彩
霍耐特一方面認為早期批判理論缺乏規范理論基礎,他試圖通過對馬克思的社會勞動和社會斗爭概念為承認理論提供一種規范性基礎,也就是霍耐特認為生產勞動范式才是早期批判理論的基本范式;另一方面又認為早期批判理論缺乏社會性維度。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霍耐特理論自相矛盾。因為生產勞動本身就是社會性維度。事實上,按照法蘭克福學派發展邏輯以及霍耐特理論發展邏輯,社會斗爭和社會交往維度的缺失才是早期批判理論的理論困境。
霍耐特用蔑視體驗來解釋社會反抗的道德動機。但是他沒有對社會反抗動機進行分層次,他沒有看到社會反抗的動機最低的也是最基本的層次是為了滿足經濟利益上的生存需求,其次是為了滿足政治權利或權力訴求;最后才是滿足社會道德訴求的“為承認而斗爭”。由于霍耐特沒有區分清社會反抗的動機,從而把“為承認而斗爭”模式絕對化。對于經濟不發達國家的大多數人來說,生存需求才是他們最根本、第一位的需求。如果他們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不能滿足,即使再怎么被蔑視也難以引起真正有效的反抗。對他們來說,尊嚴不是第一位的,生存才是。當然,這也并不是意味著尊嚴不重要,也不意味著爭取承認不必要。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那些已經解決生存問題的人來說,情感關懷、法律承認、社會尊重等承認形式是非常重要的,當他們面對被強暴、被剝奪權利、被侮辱時一定會激起強烈反抗。所以說,霍耐特要么是高估了不發達國家下層人士的承認需求,要么只是考慮了發達國家上層人士的承認需求而忽視了經濟欠發達國家下層人士的需求。
因此,不管是“為承認而斗爭”,還是“蔑視與反抗”,由于缺乏普適性只能當作一種特殊理論。當然,我們不可否認這是一種很好的理論,但卻不適合經濟欠發達地區。如此,從現實主義出發,霍耐特的承認理論具有理想主義色彩。
(二)多元正義理論——烏托邦式的正義構想
為了回應多元文化主義背景下時代診斷的問題,霍耐特面向當下主體間的斗爭和社會沖突形式,在哈貝馬斯交往理論的基礎上以“蔑視與反抗”為主線厘出承認理論的核心思想及其基本結構,把社會發展中的道德動機和內在動力因素,即個體遭遇到的蔑視體驗看作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霍耐特的承認理論以承認為根基,以多元正義思想回應當下時代的社會沖突,并且把再分配作為承認的特殊形式。還試圖把文化承認作為第四種承認形式來應對各種文化之間由于相互碰撞、相互交織而出現的文化差異和訴求問題。霍耐特的正義理論是對正義的一種積極的探討,但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
霍耐特把承認作為正義的基礎性規范,卻沒有看到真正對承認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根源,生產方式才是對正義起首要的根本作用。他雖然將再分配作為承認的特殊形式,但他卻把分配視為承認的派生物,他認為文化是社會的基礎,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承認的正義規范而不是經濟基礎。這樣,霍耐特就使問題本末倒置了。脫離了社會生產來談正義,就無法真正理解正義的起源和實質,也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其次,霍耐特的多元正義理論希望通過對社會沖突的道德動因的分析來實現“好生活”的目標。但這也僅僅是一種倫理正義觀。作為一種倫理關系的承認,只是應然的結果,而不是實然的。就此而言,霍耐特希望用“愛”、“法律平等”和“社會團結”來回應當今時代對于正義的訴求,只是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的一種宏大敘事,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正義構想。endprint
三、霍耐特承認理論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當代中國雖然經歷了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沖突,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和區域發展差距依然存在并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社會不公正現象在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隨處可見。從國際上來看,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化,由于各國有不同經濟政治傳統,在現實碰撞、摩擦中就會產生各種沖突斗爭。伴隨著各種沖突斗爭,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響。面對西方國家自由主義思想的沖擊,國人的價值觀和信仰缺失,各種思潮不斷侵蝕著傳統文化,國人在文化上有傾向歷史虛無主義的跡象,國人急需在經濟上、文化上獲得一種承認需求。霍耐特的承認理論及其多元正義構想雖然是基于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診斷后提出的一種理論構想,但是他繼承哈貝馬斯的主體間性思想,用法律來保障個體自由的實現和對公民身份和民族認同觀念的承認等對于當代處在轉型期的當代中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我國在進行現代性建構中,不論是經濟現代性、政治現代性,還是文化現代性,都要以“人”的發展為核心宗旨,要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人的發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極大滿足,更重要的是獲得一種有尊嚴和充滿榮譽感的發展。因而,我們在滿足人們物質追求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滿足滿足人在心理層面、法律層面和社會層面的承認,使人真正獲得一種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本文認為應該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首先,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此外,我們還要完善經濟領域內的各種制度,不僅要重視生產正義、交換正義和消費正義,也要保障分配正義的實現。完善我國的分配制度,
讓更廣泛的人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此外,我們不能僅僅把GDP的增長、社會制度的合理性、人們生活水平高低作為評判社會模型或制度是否“好”的標準,更重要的是要使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夠分享改革開發的成果,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其次,堅持制度正義和德性正義的辯證統一。我們不僅要制定出公正、公平的制度和法律法規,保障人民的自由,實現人民的平等,更重要的是要踐行能反映社會發展的要求、展現人們的美好設想、規范人們言行活動的制度。而制度的踐行需要當權者有良好的德性。這就要求當權者要考慮到社會各階層人們的意愿,在制度實施的過程中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展現權力部門的德性關懷。如果由那些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在崗位上唯利是圖、任人唯親的人來實踐正義,即使是再好正義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紙空談。正如康德所說“為了使法律成為保護人權的合法規范,立法者不僅要受自己內心道德的約束,而且要使自己的立法同公共性,即同理性的公共輿論相一致……凡是關系到別人權利的行為而其準則與公共性不一致的,都是非正義的”。[ ]為此我們要繼續完善我國各項法律法規和體制機制,并且要繼續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堅持黨風廉政建設。國家公職人員要加強自身素質教育,繼續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做到權為民,利為民所謀,從而實現制度正義和德性正義的辯證統一。
參考文獻:
[1](德)阿克賽爾·霍耐特.為承認而斗爭:社會沖突的道德語法〔M〕.胡繼華 曹衛東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德)阿克賽爾·霍耐特.權力的批判——批判社會理論反思的幾個階段〔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2.
[3](德)阿克賽爾·霍耐特.分裂的社會世界〔M〕.王曉升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德) 魏格豪斯 .法蘭克福學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