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斌
摘 要
壁畫,指繪在墻壁上的畫。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壁畫是最古老的繪畫形式之一。寺觀壁畫是中國傳統壁畫的一個分支,繪制在寺廟道觀的墻壁上,是中華民族文明濃墨重彩的一章。一般表現佛教和道教的造像和傳世故事、圖案裝飾等。
關鍵詞:壁畫,寺觀壁畫, 廣勝寺, 永樂宮, 線條,當代中國油畫藝術
(一)線的裝飾感
永樂宮壁畫所具有裝飾感,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取決于畫師個人繪畫水平的高低和對線描規則的把握,另一方面是熟練的繪畫技巧,能夠真實的用線條來傳達畫面,使線在畫面中有一種生命的力量。帶來這種活力的是線描的裝飾感和節奏感,這對于壁畫來說是及其重要的,更是壁畫藝術中不可缺失的形式美。
以線的形式觀察世界,似乎是人們較為普遍的觀察特點。當畫師運用這種藝術語言于繪畫中后,藝術作品從此就有了生命力,而這種生命力中,又帶有著線的裝飾特性。線在客觀表現對象時,有著很多特點比如簡練、生動形象、夸張等都能屬于線的表現范疇。而線條在表現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那種自然狀態使人看到感覺很輕松,感覺很典型而且且具有線的裝飾性,裝飾的特征就是重復、突破常規、強調主管表現、抽象。
在中國漫長的繪畫發展過程中,線條一直都是最主要的造型語言。壁畫也不例外。畫師工匠們用不同的線條來強調畫面的體積感和空間感和質感。寺觀壁畫線條行云流暢,疏密得當,落筆和收筆之間頓挫有致。畫面的構成因素如線條、色彩等,都是為了加強畫面的表現力,豐富畫面的節奏感,寺觀壁畫中,這些繪畫中的特點被巧妙的運用,使得畫面繁簡有度、色彩絢麗飽和,各自獨立存在的同時不失整體,也是因為這些原因讓我們在面對這一幅幅巨幅畫面的時候,有條不紊、條理清晰的接受到畫面傳達出的每一條信息。
(二)元代寺觀壁畫線的主要表現形式
1. 鐵線描
鐵線描是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皺畫法之一,是表現硬質布料的技法。因為線條的外形猶如鐵絲,因此得名。鐵線描沒有大小粗細的變化,線條為剛勁有力的圓筆線條,用此技法勾勒的衣紋常常下墜稠疊。有如“曹衣出水”。
在永樂宮壁畫《朝元圖》中前排人物的線描長度分別在一米左右,人物邊緣的線描幾乎以鐵線描為主,鐵線描的運用使人物的外形飽滿,使得人物更加傳神。運用鐵線描的特點來處理人物的外形邊緣和表現硬質布料的衣物,對于整個畫面來說,一是考慮到了用線造型的問題,二是考慮到了鐵線描和厚重的設色之間的關系(用鐵線描能夠壓住厚重的色彩)。在人物的配飾及道具的刻畫上,如人物頭上的光環,官帽,帽繩,帽帶,裙帶,桌椅,花臺等,用鐵線描圓頭起筆,筆鋒藏于墨線之中,線條流暢生動,遒勁有力,張弛有度。呈現出了穩重的視覺效果,給人一種穩當、協調、統一的感受。
2. 蘭葉描
蘭葉描是從豐富的衣紋的曲折向背為體現的一種苗法。它和十八描中的柳葉描、竹葉描等幾乎一致。蘭葉描的特點是壓力不均勻,在運筆的過程中時而停頓、線條粗細不均,虛入虛出。宛如“吳帶當風”。
永樂宮,廣勝寺壁畫繼承唐代吳道子的風格,是唐宋畫風的延伸的傳承。兩個不同內容的壁畫的線條飄逸圓潤,有地道的蘭葉描的存在。在墻面上可能畫工們不是一次繪制完成的,但是給人整體的感覺確實一氣呵成,找不到斷點和接點。在復雜的衣紋結構處,關節轉折處,畫師,工匠巧妙的運用蘭葉描熟練的表現出衣紋的質感和衣紋造型的張力。各個人物的頭發、胡須、臉部的線條均用蘭葉描的手法描繪,在女性人物的描繪上尤為突出,用來區分女性人物和男性人物的質感。這寫柔軟的線與外形的鐵線描形成對比,兩者相輔相成。
(三) 廣勝寺、永樂宮壁畫中線的造型感和表現感
1.廣勝寺壁畫中線的造型感
在中國的繪畫史上,人物畫一線描為造型基礎,這就使在塑造形象時要高
度概括和老練,用線造型是人物畫的根本所在。廣勝寺壁畫人物塑造剛勁有力,畫家運用線條來表現客觀事物和自身的審美感受,用線造型的方式躍然于畫面中,用看似單一的線條,營造出豐富的畫面效果,充分體現了線描的表現力。因為線描多多少少會與書法有些滲透,所以這就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畫的韻味。這種韻味時而頓挫,時而順暢,時而平緩讓線條的型感更加突出。
這種用線造型的形式,在繪畫中方便運用,而且能夠根據自身的感受來自由發揮,比較靈活,有利于畫家更真實的描繪自身的感受和情感。并運用這寫情感提煉出自己對于人物的形體、氣質、動態、神態等的把握。線的造型感在廣勝寺水神廟壁畫中用的繁簡得當,使畫面效果得到充分的提升。
2.永樂宮壁畫中線的表現感
情感是藝術中最常用的一個概念,從繪畫的角度來說,它是創作靈感的推動力量,情感推動了繪畫藝術,線條在繪畫藝術里面是很基本的因素。線條表達著畫面的情感、語言、期望等。每一種線條就是一種形式一種性情,都有自身意義。線條的粗細、長短、圓潤粗狂等各式各樣的形態,顯示出畫面不同的性格特征,直線給人感覺莊嚴、剛硬、規矩等,曲線給人感覺圓滑、緩慢等,波紋線則給人舒暢之感,斜線的動勢給人不安全感,給人動感等等。不同的線條具有不同的表現力,能夠表達出作者不同的情感。
在《朝元圖》中分別用了曲線、直線、垂直線、波狀線、和水平直線,在接近帝王敵后的附近使用的大部分是直線,因為直線給人的感覺是嚴謹,嚴肅,莊嚴。壁畫創作的畫師們在構思是就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了,所以在主像的附近安插很多直線和水平線。畫中的衣服、飄帶均以曲線和波狀線來表現,塑造出飄逸、仙境的氛圍。通過對線條的不同處理手法,不管是有心或是無心的把線條這樣組合,不同的組合就有不同的表達。
總之“線”作為中國傳統繪畫中重要的藝術語言,它的表現形式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在歷史中不管以哪種形式出現,都表現了線條獨特的藝術趣味和審美情趣。用簡練的數筆就能塑造出生動形象的人,這是線的表現感。
參考文獻
[1]元代晉南寺觀壁畫群研究
[2]神祗眾相——山西水陸寺觀壁畫中的藝術與科技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