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元
摘要: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多媒體與網絡等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而且“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信息技術在末來教育中已經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并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通過對已有的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模式的研究,進一步探討了怎樣實施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課程整合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字:信息技術,小學語文,問題分析,策略共享
一.引言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提高學生掌握、應用語言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掌握交流和寫作的技巧。應用好信息技術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形式多樣、生動活潑、信息量大、內容豐富的學習資源。在語文課堂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作用,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語文知識,掌握應用技巧。而且通過多媒體的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主觀上接受語文教學,從而快樂學習。
二.小學語文教學應用信息技術的問題分析
1. 忽視教材的本身特點
多媒體不是一種處處適用的媒體,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不利于某些內容的教學和學習。因此,教師不能不顧課文實際,盲目地為了用而去使用。如一部分課件的練習設計,是將“組詞”“填表”等課后習題移到屏幕上,缺少啟發性、趣味性和創造性,制作價值不大。
2. 偏離教學的主要目標
課件應該把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放在第一位,追求內在作用,而不是所謂的外在“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的主要目標,語文多媒體課件也必須為這一“要求”服務。但有些課件或多或少地偏離了這一要求。如有位教師制作課件,讓學生在欣賞課文的配音朗讀時,由于文字下方配有動畫,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到文字的朗讀上。教師應嚴防教學媒體所激發的淺層興趣,干擾學生對文字教材研讀的興趣。
3. 過度依賴網絡資源
網絡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與此同時,也變相地培養了學生不愛分析思考的惰性,甚至現在有的學生認為“無論什么問題,百度一下就OK了”。過度依賴網絡資源也助長了不良教風、學風的形成:一方面,很多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時,忽略了原創的重要性,課件是從網絡截取的,借用他人觀點,而未對語文課程教材進行深入分析、思考和研究,教師這種不良行為,必將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如果學生學習過程中,過分依賴網絡技術對信息資源的便利獲取,缺乏探詢問題的分析與思索環節,就不利于其創新精神的培養與塑造。
三.小學語文教學應用信息技術的注意事項
1. 注意課堂應用的合理性
小學語文的教學主體為小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小學生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對其施教。比如,低年級的同學,由于其對知識的形象認識正在逐漸的向抽象認識發展,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本中的知識使用動態的圖片、聲音等方式演繹出來,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進行學習。教師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中,要理性的看待其作用,信息技術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切不可將其理解成取代學生思維的學習捷徑。
2. 注意課堂應用符合學科特點
任何教學方式都要符合本學科的特點,才能夠發揮其最大的作用。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也要符合語文的學科特點。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可以實現教學的動靜結合,畫音結合,為學生提供多重感官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學生在語言認識、理解和運用上更加熟練,為學生創建語言環境,培養學生的語感。
四.小學語文教學應用信息技術的策略分享
1.創設場景,激發學生興趣
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恰當運用,可以打造愉悅的語言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及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作為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點,這樣,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2.直觀解析,降低學習難度
小學低年級時期,學生剛剛學習漢字時顯得吃力和困難,同時對字詞含義理解比較模糊。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可以將漢字制作成為各種圖像,通過強化視覺直觀沖擊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辨別字詞含義。例如,學習“休”字時,則展示一個人躺在沙發或長椅上休息的圖像;學習“看”字時,可展示一個人將手放到眼睛上,并觀望遠方的圖像。通過這種直觀形象演示性教學模式,能夠利用生動形象的圖像將漢字含義直觀的表現出來,使得漢字學習更加直觀和簡單,有利于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漢字含義,增強了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生動性與趣味性。
3. 豐富內容,培養科學思維
借助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自主探討、合作學習的語言環境,同時也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實踐洞察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例如,《烏鴉喝水》一文的“課文處理”環節,可以通過播放“烏鴉喝水”的動畫,引導學生在觀察動畫中理解“漸漸”等一些比較抽象的詞語的含義。再如,在《白楊》這一課時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能夠領悟到白楊堅挺頑強的生長,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思維,對白楊進行豐富的想象,然后借助多媒體技術,將白楊在惡劣自然環境中不畏風沙、不畏雨雪的各種圖像再次展示。這樣就能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加深學生對白楊堅強不屈品格的理解,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和創新思維。
4.高度融合,建設高效課堂
在小學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明確課程整合契合點,多媒體課件必須遵循語文教學基本規律,將小學語文文學性特征充分表現出來,同時注重信息技術應用合理性,才能將整合能效充分發揮出來。例如,在《觀潮》這一課時的學習中,由于大部分學生從未看過我國錢塘江壯觀的大潮景觀,建議教師通過嘗試播放錢塘江壯觀的大潮景觀視頻,并將課文敘述文字轉變成為直觀的影像視頻資料,指導學生在觀看影像的同時,對課文進行反復閱讀和欣賞,并體會錢塘江壯觀的大潮景觀,感受優美的文學語言。象這樣,整合信息技術后的小學語文課堂一定是高效的。
五.結語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小學語文課堂資源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流趨勢。海量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多種信息獲取渠道的不斷開發使教師已不再代表信息發布的絕對權威,學生掌握的信息有可能比他的教師還要早、還要多。為保證教學高效、優質,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信息技術能力已刻不容緩,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道路,任重而道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