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元
摘要:鄧小平作為我們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造性關于文化建設的主要思路和理論觀點。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做出了創造性、指導性和歷史性的理論貢獻,無論是從歷史貢獻還是史實角度都證明了這一時期是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的新起點。
關鍵詞:鄧小平 文化建設 “兩個文明” 雙百方針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過去的錯誤進行了撥亂反正,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倡導大力發展生產力,倡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倡導“兩個文明”一起抓,只有這樣才能開創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局面,這一時期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新起點。
一、對“文化大革命”進行了批判與總結
“文化大革命”是中國文化產業領域的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其本質是革了文化的命。文革期間的林彪和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倒行逆施的行為,使得我國文化事業出現死氣沉沉的政治局面。文藝工作者被下放到農場勞動,大量的文藝作品被封殺,僅留下八個“樣板戲”,中國文化百花凋零,在破“四舊”的名義下,焚燒古典書籍和文物字畫,踐踏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秀文化遺產遭受浩劫。
鄧小平是“文化大革命”的經歷者和受害者。1973年鄧小平重新走上領導崗位著手對“文化大革命”的問題進行整頓,指出:“當前,各方面都存在一個整頓的問題。”“要通過整頓,解決農村的問題, 解決工廠的問題, 解決科學技術方面的問題, 解決各方面的問題”[1]。 1979年9月,葉劍英指出林彪、“四人幫”“打著文化革命的旗號,大規模地毀滅文化。他們在各個文化領域實行所謂的‘全面專政,取消了“雙百”的方針,取消了人民的言論、出版、教學、研究、創作、表演的自由。他們借口‘反對封、資、修,鼓吹‘知識愈多愈反動的奇談怪論,任意消滅歷史文化遺產和破壞社會主義文化。他們的文化專制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使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倒退。1981年3月,鄧小平也痛心地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后果極其嚴重,直到現在還在發生影響。說‘文化大革命耽誤了一代人,其實還不止一代。它使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泛濫,嚴重地敗壞了社會風氣”。[2]“文化大革命”對當時該時期的人員造成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使得社會文明巨大倒退。鄧小平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求:“對于文化大革命, 也應當歷史地、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去看待, 適當的時候作為經驗教訓加以總結, 統一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認識,是必要的, 但是不應匆忙地進行。”[3]“文化大革命”促使人們思考弊端在哪里,教育我們要改革開放,鄧小平曾說中國不僅領導層支持改革, 而且上上下下全國人民都要求改革。這要歸功于‘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變成了全國人民的大課堂。中國有‘文化大革命和沒有‘文化大革命不同, 所以我們不能只講‘文化大革命的陰暗面, 它也有作用就是教育我們要改革開放,促進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思想路線、政策的制定實施。
二、提高文化工作者的地位,解除封建精神枷鎖。
鄧小平在開展文化工作時注重提高文化工作者的地位。鄧小平對文化工作者地位的提高是從微觀的軍隊文化文化事業的恢復到宏觀社會的文化工作者地位的提高。
從微觀角度分析。一方面指軍隊文化建設,軍隊文化建設的恢復是在抗戰時期,鄧小平曾經在軍隊建設中指出“要同一切輕視文化工作的傾向作斗爭,并應克服文化工作不大眾化的傾向。要經常鼓勵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熱忱,大大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文化運動普及到連隊中去,深入到群眾中去,真正做到大眾化。”[4]這極大的改善了軍隊文化建設固有的局面。另一方面是指在文化事業中的恢復。“文化大革命”中文化事業遭到了嚴重的摧殘,文化工作者被誣蔑為“臭老九”的,使得文化工作者地位地下,沒有尊嚴。鄧小平以極大的政治勇氣批判“兩個凡是”,徹底否定了“兩個估計”[5]。這些政策在當時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大大恢復發展了我國的文化事業,為文化事業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從宏觀角度分析。在政治地位對文化工作者進行平反,鄧小平為知識分子平反冤假錯案,“脫帽加冕”,明確提出廣大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文藝工作者理應受到黨和人民的信賴、愛護和尊敬。在經濟地位提高文化工作者地位,鄧小平要求無論怎么困難,也要提高知識分子的待遇,強調這是整個國家的重大政策問題,在國際上都有影響。在社會地位上,鄧小平提出要恢復知識分子的專業職稱,要把“文化大革命”時的“臭老九”提到第一。
三、恢復并執行毛澤東提出的“雙百”的方針
“雙百方針”從毛澤東開始的艱難探索到鄧小平手中的花開結果。鄧小平在反右斗爭剛結束時就表達出來了“雙百”方針能夠得到貫徹執行的意愿,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6],要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堅持“雙百”方針,要給予文藝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足夠的尊重,要提倡不同學術觀點和藝術流派的進行積極的爭鳴和切磋,也提倡提出健康合理的文藝批評。1979年鄧小平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致祝詞“要繼續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7]這從根本上繼續解放了文藝工作者的思想,使文藝工作者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鄧小平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要求,他說:“文藝這種復雜精神勞動,非常需要文藝家發揮個人的創造精神。寫什么和怎樣寫,只能由文藝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干涉”[8]鄧小平也一再指出文藝工作者的創作要面向人民大眾。這些文化思想代表著特殊時期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是對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的新發展。
四、提出了建設“兩個文明”的思想
從生產力的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的三要素來解釋“兩個文明”的建設。一方面從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來看社會主義發展的物質文明,“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本身就是物的資料,只有物質資料的豐富,才能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實現共同富裕,在“文革”期間,一提到物質生產,就唯生產論,人人談富色變,越窮越光榮,使國民經濟遭到了空前的破壞,鄧小平曾說“雖然我們在搞社會主義,事實上不夠格”[9],所以我們要高度發展物質文明。鄧小平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上也強調“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10]另一方面從勞動者的角度進行分析,勞動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勞動者的勞動能力需要科學知識和文化的積累。葉劍英曾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命題,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風尚,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11]當時的先富帶動后富的思想,最終實現的共同富裕,同樣需要個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設為前提和基礎。“兩個文明”一起抓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國方略,“兩個文明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鄧小平同志逝世20年,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鄧小平的文化理論仍然具有研究價值,對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重溫鄧小平時代的文化建設思想,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參考文獻:
[1][2][4][5][6][7][10]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5.302-303.27-28.66.167.210.208.
[3][11]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1.218.
[8]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戲曲工作文獻資料匯編》(內部資料),第503—505頁.
[9]鄧小平大辭典[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4:2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