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賢春
破“城中園區”之困 解“達標擾民”之憂
文|劉賢春
伴隨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指數提升,環?!斑_標擾民”信訪在一些地方頻頻發生,彰顯群眾環保維權意識增強,考驗新形勢下環境管理智慧。
“達標擾民”是指排污單位排放的污染物符合國家或地方標準,而與之相關群眾用“民標(民眾自身感受的標準,俗稱‘民標’)”認定影響他們的生活。通常情況下,經有資質的環境監測機構監測,如果污染因子全部達標,則企業就履行了環保責任義務;作為管理機構的環保等部門履行了監管職責。事實上,污染物排放限值符合國家或地方標準,并不意味著所排放的廢氣、廢水等就無任何污染性,如化工類等企業,排放的達標廢氣通常帶有較強異味,與群眾實際“感覺標準”有差距,且不同人群人體和性別、年齡,對環境的敏感性與適應感也不同,“民標”與“國標”的差異,往往讓群眾誤為“超標擾民”,頻頻投訴。

“達標擾民”是新形勢下的新問題,環保民生無小事,如何施策?轉變管理思路、提高環境標準、強化專業治理等固然重要,但筆者認為,認真分析“達標擾民”形成的客觀原因,提高施策針對性方更有效。
筆者曾經歷一件“達標擾民”案例。所屬工業園區一家國內制革生產知名企業,1980年代初建于206國道一側的城鄉結合部,隨著合肥現代化大城市建設快速推進,早已成為“城中園區”的企業周邊,被開發商住小區建設居民樓“包圍”,該企業廢氣治理雖然達標排放,也是安徽第一家自愿開展清潔生產通過驗收的企業,但排放的達標廢氣“異味”還是招致毗鄰居民反復投訴,可經環保部的監測結果都是達標的,最后以政府說服企業搬遷告終。
“達標擾民”一般有三種情形,一是城市(包括城鎮,下同)區域迅速拓展建設過程中伴生的環保問題。如上述案例中園區或企業建設在先,城市規劃發展在后,由于園區帶動了周邊巨大投資商機,有的人或單位就圍繞園區或企業“見縫插針”而建,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包圍格局,與企業毗鄰的居住小區或單體樓居民自然有“達標有擾”。二是一些居住小區或散居村落在先,工業園區或企業單體項目建設在后,因分批規劃建設需要,或政府沒有滿足區域內居民拆(搬)遷的苛刻條件而滯留原地,建起來的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也會成為這部分群眾以“污染擾民”投訴要挾政府的理由。三是項目建設區間達不到國家有關安全防護距離要求,達標排放對毗鄰環境有影響。同時,有些特別異味廢氣即便達標對人體無害,也不會給人嗅覺之好。

筆者建議,解決“達標擾民”之憂,應從解決“城市包圍園區”之困入手。首先,科學合理規劃布局城市發展功能區。立足城市發展功能的前瞻性、實際性,于城市總體規劃編制與修編時,就對工業園區、居住區、社會服務區等功能區域作出明晰規劃,考慮到居民的利益需求。其次,應嚴格遵守城市總體與單體規劃功能,合理布局建設項目。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實施城市規劃建設特別單體項目時,不能隨意改變規劃土地使用功能,把工業用地擅變為商業性質,本是建工廠的用地卻在其間開發住宅小區、居民安置點,搞“混合型建設”,人為制造城市環保管理難題。第三,應嚴格執行國家項目建設安全防護距離標準。規劃、建設、環保等部門應建立“多規合一”審批機制,把好單體項目批建放線關,加強建設過程現場管控,將項目安全防護距離作為竣工驗收必備硬件,達不到國家安全防護距離規定要求的堅決不予通過驗收。除此之外,地方政府應對現有工業園區、企業集中區與住宅小區或居住集中區混雜情況,依法依規進行整治,違法違規建筑應拆除或搬遷;項目安全防護距離達不到國家要求的應采取“補救措施”;加強企業環境監管監測,強化環境信息公開,開展企業與周邊群眾“開放環保設施話環?!被顒?,加強溝通交流,增進了解理解,融洽廠群關系。
(作者單位:安徽省肥西縣環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