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淑慧
摘要: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開展情感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也為開展情感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時由于初中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階段,很容易形成情感共鳴,情感教育的優勢比較容易體現。本文通過分析情感教育的含義及實施條件,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際提出情感教育實施策略。
關鍵詞:學科情感;人文情懷;初中語文;情感教育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一、情感教育的含義
情感教育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處理情感與認知的關系,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通過情感交流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達到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學生形成比較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學方法。情感教育是與認知教育相對的概念,是完整教育過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既是一種教學模式,又是一種教學策略。
初中階段,實施情感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情感體驗的有效方式,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具有明顯作用。語文教學教學情感豐富,為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優勢,教師可以以情感濡染和熏陶為媒介,以師生情知互動為依托,在怡情冶性的語文課堂上,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興奮點和注意力,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暢所欲言、自由表達、自我陶醉。形成情感共鳴。在長期的訓練和熏陶中,學生自然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二、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探析
《課標》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教師自身的素質、學生的實際情況、語文教學的內容都關系到語文情感教學的順利開展。
1、用情感語言導入課堂。課堂教學語言具有豐富的情感性。在新課導入環節充分考慮情感語言,精心設計、構思教學語言,盡快調動學生進入作品情境。通過教學導入使學生入情、移情、生情,產生情感共鳴。在教授《與朱元思書》時,筆者用優美的山水畫面作為背景,加上《高山流水》的音樂,然后聲情并茂的朗讀“在我們浙江,有一條美麗的富春江,那奇山異水,令多少仁人志士駐足忘懷、流連忘返......”如夢的遐想,似天邊傳來的吟詠,不自覺的帶動學生情感,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生穿過時空隧道,緩步走進作品,和作者交流溝通,既易于理會課文的意境,又自然地獲得了領悟事理的審美愉悅,收到了“先聲奪人”的教學效果。人的情感激發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中產生發展的。在悲傷的氣氛下,人很容易感到悲傷;在歡快的氣氛中,人也就感到高興。課堂上教師的情感會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起到激發學生情感的作用。教師真摯的情感語言、真誠的情感流露一定會觸動學生,讓學生不自覺的跟隨教師的腳步走進課文,走進文章的思路情感中。
2、將情感教育貫穿課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著重處理好語文知識學習與學生情感培養的關系,不能單純的講知識,也不能單純的表達情感。筆者認為應該把情感教育融于語文教學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如在講述魯迅的雜文《故鄉》時,我就渲染了一種幸福的教學氛圍。教學一開始,我就展示作家對家鄉的人、家鄉的事、家鄉的景的熱愛之情,接著簡介時代背景和本文寫作緣由,把它作為理解本文的鑰匙,進入課堂氣氛的前奏曲。然后用一種抑揚頓挫的語調朗讀一遍課文,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氛圍。接著我通過分析、講解,讓學生朗讀并體味重點語段,讓學生的感情融入到課文中去,與魯迅的脈搏一起跳動,從而讓學生感知魯迅先生對故鄉的熱愛之情。這樣,學生的學習激情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共鳴,性情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把情感結構作為教學主線。人的情感是通過一定的文章結構來表現的。情感因素是隨著情感轉移變換流遷著的,它們時濃時淡,呈現出一種復雜多變和不穩定性,這正是作者情感世界復雜性和豐富性的體現。思想情感目標,很多情況下可以和感情朗讀這一語言訓練目標融合。因為要做到感情朗讀就必須正確、深刻地理解朗讀材料,并在內心引起共鳴,受到感染,而此時,思想情感目標已如春雨潤物般得到落實。要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首先需要確立思想情感突破點,也就是作者情感的爆發點,如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句,細節描寫等。而這些又往往是語言訓練的重點。其次要創設情境,并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實現情感共鳴。最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語言訓練與思想情感的熏陶相融合。
4、使情感練習觸動學生心靈。情感的積極性往往是在一個人的情感策動下進行的。因此在教學中設置情感練習,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情感的策動下去完成,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最后一課》這篇課文,筆者這樣設計練習:設想一下,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課,在回家路上,再看路上的景物的感受。一個同學說:“小弗郎士心情沉痛,邁著沉重的步子往家走。他想:我以前太淘氣了,不好好學習,老師要走了,我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樹上的畫眉鳥不是在歌唱了,而是在哭泣......”另一個同學說:“小弗郎士看到那些收操的普魯士士兵的背影,他握緊拳頭,心里想:我要快快長大,穿上軍裝,拿起武器,把這些壞蛋趕出去......”這樣的練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陶冶了情操,收到了“一石三鳥”之效。
情感教育訓練主要通過說和寫來完成。通過書面語言來表達情感。中學生處于人生的花季,他們以激情蕩漾的心靈感受生活,但由于中學生閱歷較淺,他們敏感的心靈,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淺顯感受,易于片面,缺乏較深層次的思考。通過演說表達,訓練學生情感表達能力。這種積極的感情內省,可以使主體的情感逐漸強化,使學生更能深地體驗人生的滋味,有利于創造明朗的心境,使之逐漸樹立起堅定的人生觀。
參考文獻
[1] 張海彥,周正梅.初中名著閱讀教學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09):50-52.
[2] 李鳳. 催生善于哲思的智者——初中語文釋放人文性能量的智慧選擇[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05):34-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