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田
摘 要:孩子的不良閱讀習慣和圖書里的暴力傾向,影響著孩子的幼小心靈,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忽略了對這方面的重視和教育,讓孩子養成了模仿圖書里的人物,在生活中進行實施,所以,為了很好的矯正這方面的不良傾向,咨詢過程中運用了了解、增進和改善的一系列咨詢步驟,最后,達到合理解決。
關鍵詞:孩子;閱讀;圖書
張建勇,男,9歲,小學生。身高1.4米左右,體態正常,無重大軀體疾病歷史。父母均為公司職員,家庭基本和睦。家族無精神疾病歷史。從小隨父母生活,在幼兒園期間基本上性格比較嬉鬧,敢于冒險攀爬,不怎么聽父母的話。爺爺奶奶等親屬就愛給孩子買各種打斗的卡通讀物,在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了只有用武力才能戰勝一切的種子。而且,在卡通書里,經常有一些,不需要學習就能輕松做到自己想得到的事情孩子慢慢的就相信了里面的情節而且經常的模仿。
在上幼兒園期間,很多同學都不敢惹他,因為,他不但崇拜圖書里的俠客,更想做一個邪惡的化身魔鬼,把嚇到同學當做一種快樂。越是覺得這是快樂,越想辦法搞惡作劇,小朋友都躲避他,這樣,他的性格越來越孤僻,只要是有人和他玩,最后都被他的恐怖行為給嚇跑。上了小學以后,經常和同學打架,功課一直不好,經常得到老師的批評,偶爾手打老師。一回到家里就把他所買的和積累的卡通漫畫書拿出來,一直看到睡覺,父母這邊沒收,他又會去花錢買,一旦不允許買和看,他就會哭鬧到底,甚至是用不吃飯和絕食來體罰自己,贏得父母的可憐,最后,父母妥協。而且他脾氣越來越大,情緒經常很激動,父母問他多了,他就會發火,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同學之間關系比較緊張。沒有很好的玩伴和要好的朋友。心理測驗結果,孩子各項檢測結果,都比正常值有一定偏差,需要綜合治療。
一、主訴
張建勇討厭班主任老師對他的管束,討厭父母對他看卡通書的控制。現在沒興趣學習。爸爸媽媽要找心理老師幫助解決,提高學習成績。
二、觀察和他人反映
父母主訴孩子在學校經常與同學發生爭執,因此同學關系開始緊張,基本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不合群。與班主任很疏遠,見到老師不打招呼,對老師的批評感到反感,與老師爭執。愛發脾氣,有人碰他一下,他就會像武俠的動作那樣,拳腳相加,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不喜歡的老師,更是不聽課,學習成績逐日下降。
三、評估與診斷
根據對臨床表現,孩子智力水平正常,個性偏執、對集體環境較難適應。心理的健康和情況差。根據分析獲得了相關臨床資料,針對咨詢者的時間、強度和適應心理與異常行為的表現進行了判斷,根據心理測驗得出的結果各項指標,都排除了兒童的精神障礙。
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①偏激行為來源于不良讀物的影響;②人與人的交往緊張;③不愿意學習,對學習沒有任何興趣。
四、咨詢目標的制定
經過綜合的分析判斷,與家長進行了協商;制定相關的咨詢目標,要求減少孩子對不良讀物的閱讀和模仿,改善人際關系,同時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五、咨詢過程進行如下制定
1.咨詢的主要方法與適用原理
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是從小就閱讀具有暴力傾向的卡通讀物,在幼兒階段沒有接受良好的健康道德教育,無論攻擊性傾向,還是與人的交往、成績下降,都因不良的社會適應模式導致的。這都是在其成長經歷的背景下形成的。必須采取一系列的治療行為,并進行認知方面的矯正,及早,脫離這樣的情況,如果處理不當,非常易導致反社會和攻擊型人格的養成。
2.咨詢與被咨詢者的權利和義務
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適合的咨詢師。②如果咨詢過程不滿意,可隨時換咨詢師。③對收取的費用和方案有異議,有選擇權利。
3.咨詢師的義務,以及被詢者該遵守的原則
①必須遵守制度和規定。②切實執行和遵守咨詢收費以及時間和咨詢方案。③應該尊重咨詢師,并要按照相應的要求不能遲到,更不能違約,有情況提前告知。
4.在咨詢期間,咨詢師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1)要堅守奉獻精神,愛自己的工作,努力專研業務,增加自身的技術,遵守國家法規,注意自身素質。
(2)在關系建立之前,一定要讓被詢人了解咨詢工作的性質及特點,讓他們了解工作的局限和咨詢人的權利和義務。
(3)要進行咨詢之前,需要與被詢人進行工作重點的意見統一,并需要簽署書面協議,更好的保護彼此權益。
(4)咨詢師和被詢人之間一定要保持正常關系,不能因為對咨詢師的信任,謀取私利,甚至用自身的權利贏得信任,做出不道德的行為。
(5)如果在咨詢期間,咨詢師覺得自己不適合對被詢人進行咨詢,一定要幫助介紹相應適合的咨詢師,還要詳細進行解釋和說明。
(6)咨詢師要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同時在咨詢時候要嚴格遵循咨詢過程。
第一次的咨詢過程:①要詳細填寫咨詢表格,詢問的最基本的情況事項以及規則。②做相關的測驗,如CBCL和EPQ以及智力測驗等。要聽父母介紹孩子的成長過程。③制定咨詢目標。④用心去與孩子交流,積累一些臨床資料,洞察和分析孩子的改變和心理矛盾。⑤反饋給父母及孩子相關的檢測結果,并進行問題分析,初步確認孩子情況,讓父母了解孩子為什么會這樣。⑥留作業給孩子。
再現事件:回顧以前發生的事件,并同時與父母及同學共同討論,孩子頂撞老師的過程,并問孩子當時是怎么想的,找出問題根源。從新定義,并讓孩子自己說該怎么做,感覺是什么?目的:讓孩子把內心想法說出來,用演練達到切實溝通,引導孩子做的更好。父母一定要同時與老師交流,并充分的讓老師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在家的情況,主動與老師配合,解決孩子身心健康問題,鼓勵孩子并贊揚孩子。讓孩子找出班級哪些同學最受大家歡迎和老師喜歡。
第二次咨詢。目的:①讓咨詢程度更近一步,加深印象。②找到突破偏激行為的對策。方法:運用交談和認知行為的方法。過程:①行為契約法進行反饋;通過父母的配合,孩子的認知進一步加強,對老師和同學之間關于頂撞事件和解,父母與班主任了解孩子近況,父母與孩子交流在學校和同學的關系是否還發生打架和頂撞事件,且母親與班主任老師談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孩子的成長個性,主動和孩子成為朋友,但上課表現應有進步。②與孩子喜歡的同學交談,針對孩子的交往問題,找出自身的差異性,促進自我感知。③布置一些相關作業。父母通過評價和表揚孩子的優點,促進孩子恢復健康心態,達到健康成長。經過梳理,讓孩子從根本上解決自身問題,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改掉不良習慣和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