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陽
摘要:《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現在小學科學與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本文主要分析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提出生活化情境教學理念產生的背景,指出了生活化情境在小學科學教學的具體運用,從而闡明了其對于提高小學科學課堂質量的重要性。
關鍵詞:生活化情境;小學科學教學;桑代克學習聯結律
一、生活化教學情境思路提出的背景
1、學生素質全面培養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指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的全面發展。那么當這些能力全部融合到學生身上時,他們就會形成自我的思考能力,慢慢地他們會對老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反思提問,這樣的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必然對老師的教學能力、學科設置、綜合評價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出生活化教學思路符合當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特色教學模式,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探討,相互融合,相互分析達到科學教學的目的。以生活化教學情境創建為切入點,建立起課堂內外教學的有效銜接,讓學生置身于一個現實的世界當中,使得他們產生運用科學知識來探究生活實踐的一種能力。在這個探究過程當中,學生具備思辨能力、創新能力,敢于去發現科學內容與真相之間的差異,而這個也是小學科學教學的本質所在。
2、小學科學教學當中蘊含的科學創新精神。首先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必然是從教學當中所獲得的,這是一個由教師啟發學生,學生不斷體悟的過程。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是客觀世界當中發生的各種自然現象的總和,學生一旦理解知識的表象之后就會深入其間去研究,這便是科學創新精神。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建是將學生納入自然科學真實環境當中,以教師為引導學生來逐步探究各類自然現象當中的奧秘,學生就會有所知而有所悟。倘若沒有這一層情境的創建,科學知識的教學就等同于填鴨式的教學,學生沒有興趣聽,老師教學也很費力。
而這一教學情況我以前也能親身體會到,也能感受到,教師的倦怠感、學生的無力感是當前教學當中的組合矛盾。以興趣為抓手增強師生互動的教學成效,不斷地引導學生感受知識的魅力,走進科學知識的海洋。所以生活化教學情境思路的體現恰恰與當前的教學實際情況相符合。
二、生活化教學情境創建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策略運用
1、桑代克學習聯結律有助于課堂內外的有效銜接。桑代克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創始人,他提出的嘗試—錯誤學習的基本規律當中的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這三種嘗試—錯誤之間的聯結強調了學生學前的準備狀態,然后突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的強度,最終在逐步增強這一聯結的同時,能更好地強化學生知識掌握的準確性。
所以教師在備課時首選需要備學生,然后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做好生活場景的創建。那么在構建這個生活化情境的過程當中,學生就會受到知識的刺激,然后進而對這些知識形成反應。例如在《食品包裝上信息探討》學習活動當中,可以讓學生對生活當中吃過的零食上的包裝進行搜索,然后學生知道保質期內吃食物的重要性,然后了解食物的配料。這一課的三部分的知識當中,學生對這一知識有所掌握,這就加強了桑代克聯結理論當中的準備律與效果律階段,也就是說教師創建的生活化情境是以導入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食物相關方面的知識。這堂課當中聯結的內容是食品包裝盒選擇與學生選擇食物。課后,學生在超市購物當中就會根據老師講解的內容科學合理地選擇食物,這便是練習律,練習律的過程恰恰是加強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
2、小學科學中思辨精神在生活化情境當中的策略運用。小學生為什么要學習科學這一學科,這一學科對于他們來說到底有什么樣的作用?學生充分了解世界當中客觀事物的存在以及事物之間的規律在小學階段尚處于萌芽階段,這是學生走進世界,了解世界的第一步,這是由學科本身所決定的。而對于小學生來說,自然界發生的各種神秘的現象用科學來解釋可能有些迷茫。所以生活化情境的創建是教師教學,學生理解科學教育的一個銜接點,這個銜接點的有效把握,能降低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也能解決教師教學的乏力感。
記得到學校的時候,學生不“怕”我,上課的紀律很亂。盡管我準備的很充分,可是上課的時候學生一亂,啥也進行不下去。為了課堂教學能正常進行,我采取了比較嚴厲的方法管理學生。雖然學生上課的時候憋著不敢做小動作,但是我能感覺到學生的煩躁。我心里很痛苦,把學生教到不想去學校,不想上課。一聽到下課鈴聲就像瘋了一樣,這種教育是失敗的,這個老師也是失敗的。我一直很困惑這是什么原因。后來我明白了,我講的東西與生活聯系不緊密、很抽象導致學生沒興趣。學生不感興趣,當然就不會進行深入思考,那么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也就無從談起。師生之間的關系的構建是以學科內容、教學方法等綜合要素銜接起來的,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在學習小學科學內容之后,就會對自然現象當中的某一問題、某一現象展開思考,并且用已經有的知識來解答,那么這便是學生思辨能力得到鍛煉的重要方式。
3、以小組為單位建立起師生互動的特色教學方式。小組教學能構建起師生教學獨有的教與學的關系。通過我們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幾點經驗:一是小學科學教育要把復雜知識簡單化,知識講解程序化,這一過程要以生活場景的方式演繹出來,所以可以以學科單元專項教學開展;二是加強應用學與教的比例;三是綜合性知識的運用能力;四是以小組為單位建立起來的師生互動的特色教學方式的靈活改變技巧。
另外小組教學當中生活化場景的創建是以教學內容為根本,以教學流程為單位,以學生知識掌握為評價目標,所以這樣的小組教學仍然需要在日后的教學當中不斷研究,才能不斷地上出小學科學教育的特色效果。
三、結論
在新課改之下的小學科學教育之根本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對科學教學內容的精心選擇以及教學方法的改變,而小學情境創建的具體方式正是新課改之下轉變教學方式的重要一步。
參考文獻
[1] 馮莎. 探析生活化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應用[J]. 亞太教育,2016,(06):24+2.
[2] 劉林,樊敏,彭蜀晉. 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現狀及對策[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05):105-108.
[3] 瞿晉博.創設生活化情境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22):73.
[4] 陳恩泉. 淺析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J]. 學周刊,2012,(16):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