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琴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模式,實現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讓學生參與到語文教學中,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研究,不僅分析了當今小學語文課堂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與創新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優化;創新;途徑
小學作為義務教育的初始階段,課堂教學的優化與創新對其尤為重要,因為它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掌握學習語文的技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比較陳舊。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精力旺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大多數教師目前依然是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即整堂課只照著書本講授,學生只是被動聽講,缺乏和諧的師生交流與討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
2、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大多數小學在對小學生進行語文教學時,往往只注重向學生灌輸語文知識,目標只在于讓學生完成作業和應付考試。并沒有意識到語文課程真正的含義是什么,只是盲目的讓學生追求考試成績,卻忽視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3、學生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每個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不同,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往往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比較慢,再加上對功課沒有勤于復習,導致最后失去學習的興趣。其次,目前還有很多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守舊,對學生沒有采取啟發式教學,在課堂中只是單一的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這樣容易使學生認為課堂氣氛枯燥沉悶,從而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除此之外,很多教師在對待學習較差的學生總是習慣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使這部分學生極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是被教師所遺忘的一份子,長此以往,導致對學習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
4、課堂氣氛不夠和諧。目前,在小學教學課堂中,很多教師依然沒有認清楚自己的角色,認為自己在小學生面前是非常具有權威性的領導者,因此常常以命令的口吻來管理學生的學習,導致課堂氣氛很不和諧。因此應該認識到,教師只是為學生通向知識道路的指路人,是辛勤澆灌花朵的園丁,并不是具有權威的領導,如果一味的采用領導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那么將阻礙了學生學習的自由意識和學習的積極性。
二、小學語文課堂模式的優化與創新
1、要創造輕松有趣的教學環境。教師如果想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營造出一個輕松有趣的課堂環境。教師要根據每一堂課需要學生學習的知識點,去創造設計出一些有趣的情境。如教《坐井觀天》課文時,筆者在課前制作了生動有趣的課件,把文本轉化成卡通片,小鳥與青蛙之間的對話,無論是城市的孩子還是農村的孩子,都很少見過真正的水井、青蛙。筆者到實地拍攝了一口水井,借助多媒體,讓學生了解古代的水井與現代的自來水塔有什么區別,體會到井底之蛙的內涵。同時,進一步延伸,切換一個畫面,假如把青蛙放在高聳的巨大無比的水塔里,讓學生思考“青蛙的想法會發生變化嗎?”等問題,這樣在有趣的課堂氛圍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2、鼓勵學生多元思維,激發求知欲。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創新,各抒己見。因為只有在思考中獲得答案時,得到的知識才最為鞏固。例如《烏鴉喝水》主要表現了烏鴉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多元思維,是否還有其他的解決辦法呢?這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烏鴉銜來了一只長長的吸管,伸到瓶底,借助工具,也可以喝到水了!經過老師的引導,引發了學生的無限聯想,各抒己見。小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期,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旺盛,需要教師正確引導。
3、利用情景教學方法拉近師生距離。興趣教學有各種實現的方法,如“故事教學”“表演教學”“游戲教學”“幽默教學”“情景教學”等。小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也樂于模仿和學習。但是這些好奇心、模仿與學習都是要在他們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教師就要抓住這一特點,針對相關的課本知識點,尋找一些相關的趣聞故事,由此故事內容引申到課本內容上,從而激發學生對于新課內容的濃厚興趣。而且,教師在教授新的知識內容前,可以給自己的學生們講述一個有趣新穎的故事,這樣更能拉近師生的距離,讓學生們更加信任教師。
4、開展語文實踐,盤活語文教學。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在教《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課文時,剛好是三月份,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我們年級組組織學生去生態園植上自己班里的許愿樹,學生們模仿著課本描寫的動作,挖樹坑、栽樹苗、澆水,整個過程艱難卻也圓滿地完成了植樹工作。利用多種多樣的學習資源,拓展了語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語文課程具有開放性,并因開放而變得有活力。學生在生活中懂得了語文學習的意義,豐富了閱歷,拓寬了視野。
5、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可以改變傳統的粉筆、黑板、錄音機的單調乏味的課堂,形成一個涵蓋聲音、文字、圖像、影像內容的課堂環境,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活躍的語言學習環境,如《黃山奇石》這一篇選文,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下載許多選文中提到的風景點,并串聯在一起,先讓學生體驗視覺享受,旖旎的風光體現祖國的壯麗河山之美,也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謝大自然賞賜給人類免費的“美餐”!等學生欣賞完風景片段之后,對“奇”字的理解就具體形象多了。
總之,優化和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教師與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兩個主體,在新課程教學理念指導下,轉換教師角色,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結構,留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間,還給學生一片藍天,才能更好地構建理想與有效性兼容的新課堂。
參考文獻
[1] 佟彥萍. “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的實施與研究[J]. 華夏教師, 2012(12):54-54.
[2] 趙志剛. 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之淺見[J].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2):204.
[3] 陸穎. 淺議如何培養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1(6):114-114.endprint